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穆迪“手法”

2017-06-03 08:58:00

 

来源:互联网

穆迪“手法”

在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后,穆迪再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并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下调至A1,这是穆迪28年来首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自2016年3月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穆迪先后两次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做出下调的举动,最终引起了中国官方的关注。在穆迪公布上述评级结果后,中国财政部官方回应称,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对于上述评级结果,市场出现众多质疑的声音。各大评级机构在成立之初就遵循着“发行人付费”的支付方式,这一原则使得评级机构的利益和发行人保持一致,而不是真正服务于投资者。特别是两者发生“利益冲突”后,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的角色,是否能够正视显得尤为重要。

垄断的评级市场

目前,美国信用评级市场的产品共计5个类别,分别为金融机构评级、保险公司评级、公司发行人评级、资产抵押债券评级和政府债券评级。

在评级市场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中,以穆迪、标普、惠誉为巨头的三大评级机构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三大评级机构从事以上所有产品的信用评级业务,中小型评级机构从事1~3个类别的评级业务。

根据《全国认可信用评级机构年度报告》(以下简称“NRSRO年报”),目前10家NRSRO中,有8家总部设在美国。按评级业务量和分析师数量划分,大型评级机构为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家机构2014年评级业务量在300000笔至1124700笔之间,占NRSROs总业务量的96.55%,评级人员平均为1270名,占NRSROs评级人员总数的90.35%。

而剩下的4家中型评级机构和3家小型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不到5%。据NRSRO年报披露,2008年至2013年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

评级业迈入垄断竞争阶段后,确立了NRSRO与非NRSRO的不平等竞争地位。随着NRSROs评级被大量引入监管规则,评级机构的竞争地位越发不同。

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研究员李萱在接受采访时称,穆迪公司为金融信息服务商,通过其投资者服务(MIS)部门与分析(MA)部门为客户提供包括信用评级、市场研究、软件解决方案、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金融培训在内的诸多服务业务。

截至2016年末,穆迪评级业务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与约11000家公司发行人和18000家公共财政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资料显示,2016年穆迪公司共实现合并收入36.04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3%。

单独来看,穆迪投资者服务(MIS)部门实现收入24.7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2%。其中,评级业务收入23.40亿美元,非评级业务收入0.31亿美元,部门间特许权收入1亿美元。

穆迪分析(MA)部门实现收入12.47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7%。其中,研究、数据与分析业务收入6.68亿美元,企业风险解决业务收入4.19亿美元,专业化服务业务收入1.47亿美元,部门间收入0.14亿美元。

记者获悉,目前穆迪投资者服务(MIS)部门负责穆迪的评级业务。穆迪在全球范围内对多种债务及其发行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包括公司债务、政府债务、结构化融资工具以及商业票据等。穆迪投资者服务(MIS)部门的评级业务线通过向债券及其发行方进行首次与跟踪评级收费的方式获得收入。

截至目前,穆迪已经对约64000只结构化融资工具进行了评级与跟踪。

穆迪和标普等先后将其评级业务的触角伸入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渗入其他国家的评级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