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虚拟经济炒作是经济脱虚向实第一步
限制虚拟经济炒作是经济脱虚向实第一步
近期银监会10天内连发7个文件进一步约束银行资金流向、表外过度扩张、防控风险等,随着银行业监管的日趋收紧,2015年以来银行资产快速扩张之路有望收敛,货币乘数也将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在外汇占款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央行也适度收紧了PSL、MLF和逆回购等发行规模与发行节奏,以实现收紧基础货币的发行。基础货币发行减少、货币乘数下降的最终目的是金融去杠杆、经济防风险。目前市场流动性已开始表现为钱紧,年初至今市场利率已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格局。
不仅如此,近期为了防止经济脱实向虚以及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炒来炒去,各监管部门也实现了联动。
在股市上,火热一时的“雄安概念”股遭遇临停,随后机构大肆甩货,开启一波大规模调整;以往一直是炒作热点的高送转概念由于存在被炒作拉升后大股东减持等问题,近期被监管层点名批评,不少上市公司不得不紧急改变高送转方案;在资产荒时大举入市的险资近期也遭到了主管机构的加强监管,野蛮人不再野蛮。鉴于上述原因,资金出于避险需求不得不加大蓝筹股的配置力度,蓝筹股在股指中所占权重较大,拉抬蓝筹股具有稳定股指的作用,这也就是近期茅台与格力电器等蓝筹股价均创出历史新高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创”则屡创新低,不少个股惨遭腰斩。
在楼市上,为了摁住居民加杠杆购房,不仅有限购、限贷、加大保障房供给等传统手段,更有在热点地区限制商住房、限制离婚买房贷款、买房后一定时间才可转手交易等全新的楼市调控政策,在雄安新区甚至完全停止房屋过户,此轮调控几乎把每次调控都留给房地产炒作的漏洞悉数堵死,不留任何余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9月30日全国掀起一轮楼市调控至4月末,全国已有45个以上城市出台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140余次。此次楼市调控决心之强烈在历年调控中十分罕见,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韵味。
在股市与楼市这两个以往虚拟经济炒作最为疯狂的阵地“沦陷”后,资金加杠杆博取高收益率的资本游戏短期必将偃旗息鼓。目前,无处可去的资金有重回传统理财的趋势,近期余额宝公布的一季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余额宝资产净值达到1.14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0.81万亿元资产上涨超40%。另外,天弘基金也凭借1.2万亿元规模成为国内首家“万亿基金公司”。
综上,监管层严厉打击虚拟经济炒作实现金融去杠杆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希望资金能重回实体经济,实现“脱虚向实”的蜕变。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十分骨感的。直接原因在于比起虚拟经济加杠杆炒作的丰厚回报,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显得十分可怜,想让资金从以往赚快钱模式转向赚慢钱模式势必是一场持久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近年来实体经济受人口红利、环境红利、产能过剩以及运行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利润率越来越薄,传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而不得不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基础设施投资的主力军是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加大投资短期虽可稳定经济但客观上形成了对民营经济的挤占,并且压低了投资效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日趋减少,这点从M2/GDP就近年来迅速上升可看出一二。因而在双重打压下,无路可投的民间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疯狂炒作也是情有可原。而且,近年来每到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之时就通过放松房地产政策熨平经济周期,这其实是侧面助长虚拟经济的炒作。
解铃还须系铃人,仅靠压制虚拟经济是无法让资金脱虚向实的,彻底打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鸿沟才是根本。为了提高基础设施效率、缓解民间资本投资困局,2015年起,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改革,鼓励民间资本以PPP方式进入基础设投资领域,但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量一般较大,因而民间资本参与领域十分有限,仍属“小打小闹”,并不能称为打破鸿沟的壮举。
今年以来我国已加快了垄断领域开放的步伐,主要包括混改、开放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准入等。国家发改委近期将批复第二批参与混改的试点企业,并且同步开展第三批混改试点遴选工作;国办3月中旬也发文明确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对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等社会力量的开放;3月初,又有5家民营炼油企业获得了原油进口权;此外,以互联网崛起为代表,传统银行的竞争正在加剧。
纵观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本上经历了将最赚钱的垄断行业放开的过程。因而,目前的鸿沟主要集中于包括石油、电信、医疗、银行等垄断领域的放开上,不让民营资本真正尝到“甜头”,即使摁住了股市与楼市,资金也不会进入实体经济,空转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考虑到近期PPI环比已见顶,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等方面问题,放开垄断领域的节奏必须加快再加快。
综上,限制虚拟经济炒作仅是经济脱虚向实的第一步,加快垄断领域放开、加速混改的速度与力度才是经济脱虚向实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