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借助“十九大”东风 中国经济将复苏
姚洋:借助“十九大”东风 中国经济将复苏
本报记者 杜丽娟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产生的悲观情绪也在蔓延。
在2016新都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其实所谓的悲观看法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表示,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经历去年和今年近两年时间,增速已经触底,随着明年“十九大”召开,借助这个东风,中国经济会很快复苏。
纵观中国经济周期发展规律,从1992年开始,大概可以分成两个大周期,四个小周期。和上一个周期相比,单从投资情况看,如果投资率下降到10%就已经接近上轮周期的投资增速水平,那么下降到10%以下,那就意味着经济基本就应该是触底了。
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按照上述逻辑,当前经济似乎已经触底。对于未来经济增长如何发力?
姚洋认为,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双创”是一个选择,但需要配合供给侧改革双管齐下。目前中国不能简单依靠外延式扩张来推动经济整体增长,供给侧改革在短期内要发挥的效应就是要消化过剩产能,而单纯降低杠杆水平,并不能持续的给经济增长带来长远的增长潜力。
从产业结构看,以第一产业占比为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水平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中西部地区仍有待提升,上一轮工业化过程,中国跟世界的差距在缩小,未来的增长潜力就是要缩小中西部和沿海的差距,这样才能为经济带来持续的增长。
“北京的生活成本高,有时候坐地铁,地铁挤得一塌糊涂,很多到北京去工作的外来人口,必须住在五环以外甚至六环以外,上班单程要两个小时,可是大家还愿意在北京发展,这就是集聚效应,因为要在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好处”。姚洋说。
事实也正如姚洋所言,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最大的好处是集约化,不仅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一些有特色的城市正在释放其利好因素。
以新都区为例,其本身具备生态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城市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会降低成本,还可以创造收入、提高全社会福利。
姚洋判断,到2049年,中国人均收入大概能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届时我们将稳步的迈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产生的悲观情绪也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