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燕郊抢房人会成为先烈吗?

2016-05-09 16:01:00

 

来源:互联网

燕郊抢房人会成为先烈吗?

【中国经营网注】未来五年,对所有待开发区域将施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将有不同的开发强度,有的鼓励多做绿化,有的需要谨慎安排存量供地结构,有的在原有基础上做些锦上添花的公共建设就行,而有的则是重点发展区域。每个人可能在心里都会打问号,哪个区域会更有前途?本文来自百度百家。

近日一份《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出炉,先是惊了开发商,以为五年不能买地,结果其实是农民中了枪。五年不增加建设用地,意味着之前有着靠拆迁补偿发大财想法的农村居民,一部分人的希望要落空了。

怎么说,有关京津冀规划的文件都昭示着重要方向,其中的土地供应规划更是指南。不论做什么,我们都离不开土地的依托。

笔者将有关土地规划的段落仔细研读断句,试图从那些格式化语言中揣摩出不好通俗表达的用意,大概是这样的:未来五年,对所有待开发区域将施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将有不同的开发强度,有的鼓励多做绿化,有的需要谨慎安排存量供地结构,有的在原有基础上做些锦上添花的公共建设就行,而有的则是重点发展区域。

看到这儿的京津冀同学,是不是马上有一种把自己定位的感觉。

每个人可能在心里都会打问号,哪个区域会更有前途?

笔者研读了文件的措辞,关于鼓励发展区域的原话是这样:“适度发展区则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应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再结合过去一贯的宣传导向,不难得出,这一区域就是以环京地带为中心的天津河北区域。并且,这一带已经在为承接北京流出的八大产业磨刀霍霍了。

毫无疑问,环京地带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竟然把这份规划解读为这一区域将会受到极大的供地抑制。文件里关于这一区域写得很清楚,要“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意思就是说别的地方五年内理论上不能再征地了,而环京地区依然可以。这也预示着,目前针对环京地区的严厉限制性措施会有所变化。

但即便如此,说实话,笔者其实一直在为这种宏大的造城计划担忧。

新城要有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有完善的配套。有一种现象我们可能已经司空见惯,像浙江的某些县城,整个一个县都在做同一种产业,比如制衣,这就是因为那里经过几十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周边都聚集着大量生产纽扣等等从事配件生产的家庭作坊,工厂需要的原材料当地基本都可以满足。

这种群落式的产业聚集方式,就像一个完美的自洽系统,很好地维持了一种生存生态。

如果人为来安排产业,比如要把北京装备制造业整体迁入河北某地,这需要一个从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购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委托加工制造的产业链——这么一长串专业术语是笔者专门咨询了业内人士获得的信息。

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条,难道真的就能够从一个地方连根拔起,再放置在另外的地方,然后马上就满血运行?

对这一点,真的是非常怀疑,其他产业也是如此。产业生态的搭建其实是历史铸就的一种沉淀。

再看国内几次著名的产业迁移历史,最成功的就是1964年—1978年间完成的三线建设,当时是举全国之力,经过15年,投入巨大人力,才把这件事真正完成。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都明白,那是一种极端政治环境下的全国工程。

至于近年的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产业迁移大潮,到今天是否达到了理想的预期,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笔者的家乡就是西部一个三线城市,现在还记得当年西部开发时的一些情景。那时开发口号一响起,眼见着一些高档写字楼好像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有的甚至建成了漂亮的园区,这成了当时最靓的一道风景线。可是后来看到的结果是,根本就没有多少外来企业入驻,这些楼十多年来大部分一直处于空置状态。今年春节回去,笔者亲眼看到当时一处最气派的商务楼区正在全面拆除。

产业大迁移实际面临着很多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