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电商的打法不是大而全
食品电商的打法不是大而全
访中粮我买网CEO赵平原
梁宵
食品领域已经成为电商的新战场。
数据显示,食品饮料类以超过年均34%的复合增速刷新在电商市场的占比,在“双11”盛宴中,食品领域更成为各家电商“标榜”的重点,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各路资本对这一领域的追捧。不久前,我买网就引入了两位重量级的股东,以泰康人寿和百度为首的4家机构共计2.2亿美元的C轮融资不仅刷新了行业融资纪录,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领投者泰康人寿在股权投资方面的首次试水。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会给国企背景的我买网带来哪些变化?在食品电商诸侯林立、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格局下,我买网如何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抵挡行业乱战?如何改变如今外界所评价的“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实现高价值的增长?我买网CEO赵平原就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行业还处于野蛮增长期
《中国经营报》:评论指出食品类已经成为电商的下一个“战场”,其中不仅有京东等综合平台,还有顺丰一类的物流系电商,以及传统零售商的触网等,你对当前的竞争格局怎么看?
赵平原:可以从零售发展史上看到食品类电商的机会所在,以美国、欧洲的一些传统零售商为例,尽管也是所谓综合性的超市,但食品在其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甚至绝大多数,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的黏性是足够强的,他们为了这些食品可以专程前往购买。因此,平台并不一定大而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食品类的门槛比较高,而且很多都是非标品,所以并不太适合综合平台来做。
未来我觉得垂直类的食品电商机会会很大,比如淘宝可能是海量的SKU(单品),但是落到一个区间上来讲,可能几万个SKU就可以把95%的需求都覆盖了,这也是垂直类电商或者自营电商的优势所在。
《中国经营报》:你曾经提到食品电商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拼,那么目前整个行业处于长跑的哪个阶段?
赵平原:食品类电商的增长潜力很大,而且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的行业可以说是野蛮增长的状态,因为空间太大了,大家都拼命快跑圈地,比如早期团购号称千团大战,现在其实就两家硕果仅存,中间也就几年的时间;在线旅游也是同样,已经从野蛮成长阶段进入到深度整合期。
对于食品电商来说,行业的整合期还没有到,大家还在追求高速成长,每家的空间都很大,因此目前更重要的就看谁能领跑,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经营报》:那么如何挤掉这里面的行业泡沫?是否即将进入洗牌阶段?
赵平原:对于很多食品电商来说,大量的补贴就是在烧VC的钱,烧完以后就经营不下去了,因为没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虚假繁荣很难持续下去。比如有些人做生鲜号称是一种模式创新,收集完订单以后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倒腾过来,简单包装一下给消费者,可能只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方式,给消费者解决了便利的问题,但从供应链的角度其实没有提供太多的价值,比如产品好不好,是不是安全等问题都无法保证,因此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痛点,这样的模式离开补贴就很难继续了。
这种短平快的模式其实就靠烧钱、补贴刺激出来的,好多东西就是做给VC看的,经过这一两年的发展,投资人也在做一些思考,这样能够挤掉一些浮躁的泡沫,这对于真正练内功的企业来说是好事情。
从我买网的角度而言,我们不想做一个简单的搬运工的工作,而是要借助于互联网的方法,对前端的供应链做出优化和整合,这才是真正和长期的价值点,但必须要提高差异化,否则就成为价格比拼。
单纯互联网不能称为商业模式
《中国经营报》:相比脱胎于互联网的电商企业来说,植根于中粮集团的我买网具有深厚的传统产业基因,你觉得这一点会影响其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吗?
赵平原:食品电商实际上并不能看成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技术很重要,可以借此拉近和用户的距离,更加方便地沟通,提高用户体验等,这些都是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不过,理论来讲这一块大家都能做得比较好,很难做出差异化,如果在同样模式下能比别人在互联网这一端占据多大优势,我觉得挺难的,更多的优势体现在产品、供应链这一端。
《中国经营报》:我买网B轮融资的很大一块都投入到物流建设中,尤其是生鲜,采用的是自建冷链的模式,这方面的投入过程很长,是否会拖慢“圈地”竞争的速度?
赵平原:这肯定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来铺垫,所以我买网此前发展也相对保守,因为一直在打基础。
供应链和物流对于食品类电商来说很重要,尤其是生鲜领域门槛更高,像常温的包裹快递,四通一达都很发达,但冷链很难找到第三方的服务,所以我买网也是要自建冷链,这里面的投入会很高,要有冷链车,还有温控技术,即使这些都到位,配送半径也不会太大,因此还要有配套的冷库。很多平台电商的生鲜配送范围比我们还大,我们对此还挺怀疑的,因为我买网有这么多的冷库、冷链车,服务的区域也就是140多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