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归罪外资?投资应重拾规律常识
“股灾”归罪外资?投资应重拾规律常识
刚刚过去的“股灾”时段中,中国股市曾一度失去了30%的市值。一时负面情绪聚集,甚至有报道说外资成功逃顶,又在低位买入。言下之意,无非是国人受损,外资占尽便宜。怎么看待这次股市剧烈波动?各方声音似乎分歧颇大。但是,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并无新鲜事。
剥去层层“故事”,显露出真金白银般的“真相”中,其实仍是我们过去曾不断强调的内容:从常识出发,尊重规律,保持理性……当然,于此时重新面对,意义必定非同往昔。唯愿此番“灾难”后的重逢,能让我们更加珍重这些。
投资者需要理性教育
市场就是市场。急剧上涨就可能有急剧下跌。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更是如此。这次,中国股市越过5000点,实属不易。这些年的漫漫熊市,似乎已磨掉了不少投资者的斗志。而当牛市到来之际,一开始,许多投资者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牛市真的来了?当股市持续上涨时,人们自然想给存在的事实一个合理的解释。企业业绩难以支撑股票价格,于是,“改革牛”“国家牛市”等等说法不绝于耳。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会带动经济增长,会带动企业发展。但是,改革带动的是哪些企业?会不会就是在上市公司中的若干家?没有人去深入考虑这些问题。中小板创业板似乎就是高成长的代名词。纳斯达克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毫无条件地在中国重现。在市盈率、市净率等传统股票价值指标被“市梦率”取代的情况下,整个股市充满了故事。股票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画出的大饼更诱人。人心为贪欲所吸引、所摆布,情绪和动物精神左右着金融市场。
金融投资者历来如此:乐观时比谁都乐观,悲观时比谁都悲观。当黑天鹅效应来临时,市场恐慌容易蔓延。有意思的是,这次股市似乎没有像样的黑天鹅到来。在4000点向5000点迈进的时候,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结伴而来,很难说到底是哪方力量占优。直到某一天,央行降准降息的好消息都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市场恐惧心理变得不可收拾时,“买涨不买跌”,不少人开始抛出股票。当抛出的股票没有了接手的下家时,跌停就不可避免。一天、两天、三天……心理底线不断地被击破。再加上融资者遭强制平仓甚至因跌停板而无法平仓,恐慌逐步取代了之前的疯狂。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逃离者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其间,踩踏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此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那些价值严重高估的股票,就连绩优蓝筹大盘股,也无法幸免。市场甚至出现千股跌停奇观,股市的正常运转自然就成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的各种功能想要得到充分发挥,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政府救市于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提振信心,恢复股市应有的功能,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做的。
从这次股市运行的教训来看,能够逃脱的不仅仅是外资机构,也有不少散户。号称专业投资者的机构和私募基金,同样有不少都深陷其中,只是因为过于乐观,只是因为它们同样贪婪。贪婪也反证它们的不专业,也说明成熟的市场投资者亟待培育。谁熟悉市场运作规律,谁更能守住贪婪的底线,谁能分辨市场传言的真伪,谁就会胜出。
曾经以为有了基金投资者,中国的股市就会从此进入风平浪静的理想状态。可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不少基金投资者,同样地以短期目标为首要考虑因素。暴涨暴跌以及长时期的熊市似乎成了中国股市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显然,这样的股市是无法在金融结构的改善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是要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正常运行的股市,很容易成为圈钱的工具。
更有甚者,股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赌场。庄家、内幕交易、虚假消息等等,也一度成为股市的标签。散户要在这样的市场上“赢钱”,很难。市场参与者,也只是少数在持续盈利,甚至有了二八效应的说法。长此以往,股市融资谈何容易?难道我们就此罢休,不要了股市?显然不能。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股市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股市,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离开了股市,资本的配置效率也无从说起。
还需市场建设
在股市恐慌到来之际,政府救市就是必然的选择。不仅仅是外资机构,就是有经验的投资者也明了这一切。当各种信心喊话以及各种真金白银的救市措施出现时,外资机构再介入就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当央行已在参与救市时,股市的恢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就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投资者也明白与美联储做对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与其羡慕外资机构的这一切,不如好好总结过去走过的路。否则,犯过的错误还会继续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