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后暂未见幸存者 等待起吊船体
切割后暂未见幸存者 等待起吊船体
本报记者 郝成 监利报道
6月3日晚9点,打捞船到齐,船体已被钢缆稳固,船底切割随后开始。这是“东方之星”翻沉48小时后,迎来最大的变化,但并未出现奇迹。按照方案,接下来或将起吊船体——此前有现场救援专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这将是事发现场能够期待的、最大也或许是最后的奇迹出现契机。
今晨,记者从现场指挥部军方人士处获悉,截至6月4日早6时,夜间又打捞上来数十具遗体,潜水员开始从船体另一侧下潜。起吊或将待潜水员对另一侧进一步排查后进行。目前事发水域仍有降水。
6月3日,家属也陆续赶到监利县。当地官员私下称,动员了最大力量,但现仍未看到乐观变化,让人感到焦虑。记者从当地多部门了解到,目前参与救援人数近6000人,现场潜水员200多人。
6月3日下午4点,现场指挥部透露将起吊“东方之星”,并有可能在起吊过程中调整其倒置的姿势。此前,现场救援主要依靠蛙人进行,但在救出两位幸存者后,再未出现奇迹。所以起吊被寄以厚望。
“如果船内还有幸存者,那么起吊要比可能要比切割底部要好一些,毕竟里面可能还有空气。”6月2日晚,现场指挥部有救援人士告诉记者,当时打捞船数量不足,需要等待更多打捞船抵达,且这一过程中需要蛙人在下潜过程中对船内情况做更多观察。
该人士分析了此举的重要性:“水下可见度极低,这种情况下,蛙人就算数量再多,救援速度也不会太高,所以必须做出抉择。起吊,可以说是一个最后的奇迹,因为吊起来后,现场是否还有幸存者,比较快就能知道。”
焊割船体,也是最早就被提出的意见,但考虑到沉船内可能还有空气,所以迟迟没有进行。但6月3夜,底部被切割开后,未见幸存者,随即为防止船体浮力变化,切割口被焊合。
此前,现场救援主要依靠蛙人进行。他们曾在6月2日救出65岁的女乘客朱红美和21岁的船员陈书涵。但此后再未见奇迹。据交通部发言人发布消息,目前蛙人数量已经超过200名。
150个房间,几乎只能通一个潜水员的走廊,加上水下能见度极低,水流较快,“主要靠摸”是潜水员水下救援的主要状态。这也成为不得不进行切割和起吊的主要原因。
救援路线方面,如果现场发现幸存者,之前要经由船只运送到上游3.5公里外的码头,之后上岸行20多里后抵达监利县人民医院。但6月2日夜间经过抢修,沉船水域北岸已有一条直接通往大路的通道建成,这将大大缩短距离。
事实上,过去两天中,救援力量在持续增强,除了4000多名官兵外,监利县当地多个部门公务人员、附近医院人员投入过千人,救援力量在6月3日已经接近6000人。
焦急的家属在6月2日凌晨陆续赶到监利县,被指引到殡仪馆查看后,现场有工作人员提出,应该让家属在县城等待,先看照片,若确定后,再到殡仪馆现场确认。这一建议随即被采纳。
“没有人通知我们,家人很焦急,所以必须赶到这里,看能不能得到更多信息。”6月3日是上午,来自上海的一位男士告诉记者,他的五位亲属在船上,分别是自己的岳父岳母和岳母妹妹们。岳父母年龄已过70岁。
“我们本地没有心理干预人员,所以对待家属问题上,很紧张,现在是各个单位的人陪着,等心理干预人员来进一步指导。”6月3日晚,监利县公职人员告诉记者,起吊后,迎来的情况,可能会给等待者带来巨大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