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1月外贸数据背后的惊人秘密

2015-02-10 15:30:00

 

来源:互联网

1月外贸数据背后的惊人秘密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1月外贸数据增幅剧降,砸中了一大片 “担心经济发展是否出大问题”的神经。按美元计,1月进出口数据为340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2002.58亿美元,同比下降3.3%;进口为1402.26亿美元,同比下降19.9%。那么,这样的经济数据能称之为“差”嘛?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以来,中国月度出口保持在1800亿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称之为“差”。今年1月,出口依然站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仍处于正常水平。自2014年9月以来,我国月度出口连续第5个月都超过2000亿美元。市场就那么大,增也难增,只要月度出口额保持不滑到1800美元以下,都属于合理范围。

非要说“差”,就“差”在进口上。一般中国月度进口维持在1700亿美元以上,金融危机的时候在1600亿美元上下滑动,好的时候会超过1800亿美元。今年1月的进口额,只刚刚突破了1400亿美元关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进口剧降跟一直下挫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关。2014年5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下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拉低我国(2014年)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评价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时称。

根据今年1月中国主要进口商品统计表,除了“粮食”一栏中的金额同比上涨0.9%(按人民币计),其他所有进口品类,比如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成品油、煤及褐煤、铜、铝等,价格同比齐齐下跌。其中,同比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铁矿石、煤、成品油。

此外,不同于2014年进口额下降的情况是:今年1月除煤和成品油之外的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额下降是“量价齐跌”所致,有别于以往的“量增价跌”。

白明认为,在1月进出口双降的背后,是制造业外资下降、加工贸易下降、国际产业结构再转移和逆转移影响的结果。中国在2001年入世之时,一线工人的月薪也就五六百元,这仅为现在越南工人的月工资水平。而现在中国一线工人月薪至少要两三千,并且,中国的社保费用比东南亚国家高出不少。

经营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国与东盟达成自贸区协定,大部分货物进出口关税降为零,外资将加工贸易环节转出、在东南亚设厂,跟当年欧美日企业从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转移一样,只不过是国际产业再转移罢了。

这种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过程,绘制成曲线,在一个以横轴为年代、纵轴为市场的坐标图上,就如三只大雁在飞翔,也因此被日本经济学家命名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

外资除了“再转移”,还有“逆转移”。一些日本、欧美企业将高端制造业搬回自己国家去了。高端的搬回去,低端的转出去。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国企业,受到了两头挤压。这种挤压,在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它的效应不明显,随着时间的累积,如今越来越显现。中国外贸数据的增速变化就是一个明证。

还有一部分外资企业,是瞄着中国市场来的,产品就地销售,不再出口。

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中国进出口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相符。”白明说。

那么,处在国际分工中间产品地位的中国制造业,还具有什么优势?

“优势是完备和成熟的产业体系。”白明认为,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备这个优势,而拥有这个优势的国家并不多。虽然加工环节可以被替代,但完整的产业体系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制造业的一些加工环节可以转移出去,但产业体系还是离不开中国。

白明也建议,“走出去”的中企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保持产业体系优势。

国家领导层也清楚意识到了中国制造业目前所处的变局。因此,不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自贸区和区域安排战略,都在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锁定国际分工的伙伴关系,邀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参与中国体系,互利发达国家和地区,为贸易和投资增长创造便利和空间。(编辑:姜小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