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撤离,阿富汗何去何从?
美军撤离,阿富汗何去何从?
2014年12月28日,奥巴马向全世界宣布:13年的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同日,北约指挥官在喀布尔收起军旗,以示战争终结。
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终于画上句点。这场战争,美国耗资1万亿美元,2万余人死伤,盘点得失,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谁是真正的输家?2015,阿富汗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又该何去何从?
帝国的坟场无惧英苏美
“自从有记录的历史以来,从世界上第一个跨越大陆的超级大国波斯帝国到最新的跨越大陆的超级大国美国,阿富汗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帝国野心的焦点。”学者坦纳在《阿富汗: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塔利班的军事史》一书中,感慨万千。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东亚和中亚的衔接点,扼守东西南北交通要冲,从政治、经济、交通、尤其是军事战略上讲,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为历代征服者的必经之地,素有“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之称。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剑指东方,阿富汗成了马其顿帝国的“最后边界”。
“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合一把。”这是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世界历史上,阿富汗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见证过无数帝国和地区性大国的荣辱兴衰。
谁能想到,170年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三大帝国信心满满,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拿下小小的阿富汗不在话下。
人算不如天算,赢得战役并不意味着赢得战争;赢得战争更不意味着赢得和平。单凭军事手段,无法彻底征服阿富汗。炫目的现代高技术武器和名堂百出的战略战术,有时得到的结果,尚且不如野蛮时代的屠杀征服。每一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闪电战或速决战,往往变成了持久战,最后总会成为帝国的“伤心之战”。历史一次次警告得意忘形的大国:阿富汗是侵略者的坟场。
1839年,3万英国殖民军(80%为印度雇佣兵)入侵阿富汗。装备落后的阿军寡不敌众,坎大哈、喀布尔先后陷落。英勇的阿富汗人吹响反侵略战争号角,无尽的山地和错杂的沙漠,让侵略者叫苦不迭。各民族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打击敌人,切断补给线,袭击英军哨所。1841年,喀布尔大起义,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天寒地冻加上粮食短缺,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逃回印度。此后三十年,英国再也没敢入侵阿富汗。
1921年,英国与阿富汗签订和约,承认后者独立。喀布尔建起一座独立纪念碑,碑座上有一头铁链拴着的狮子。大英帝国这头狮子已经上链,再也不能用牙齿和爪子威胁阿富汗了。
“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彼得大帝三百多年曾感叹。与英国展开“大博弈”的俄罗斯,对缓冲国阿富汗垂涎已久。1979年,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九年中损失四百余架飞机,数万士兵丧生,军费支出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2%。1989年,内外交困的苏军撤出,格拉莫夫中将跳下最后一辆装甲车,对记者宣布:“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
如果说英国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国的一个梦想,苏联人支付的却是帝国本身,从阿富汗撤军两年后,苏联解体。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13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赢了吗?塔利班输了吗?
加拿大《环球邮报》给出冷酷的答案:美国及北约和阿富汗人民都是输家。
“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帮助北方联盟击败塔利班、赶走“基地”组织。随后发生的关塔那摩监狱虐囚事件、美军在阿富汗基地焚烧古兰经事件,及误伤误炸平民事件,让阿富汗民众大失所望,将美军视为占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