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三策并举复原“草原之肾”生机
呼伦贝尔:三策并举复原“草原之肾”生机
“草原之肾”重新迎来生机。
作为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呼伦湖在10年前水位显现出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作为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呼伦湖一直是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持碳循环、养护草原、防止荒漠化及维系周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状况与呼伦贝尔草原及周边亿万生灵息息相关。
2006年开始,呼伦贝尔市启动了休渔禁捕等工作,并将呼伦湖的生态保护纳入国家治理规划。一系列组合拳,让呼伦湖这个北方第一大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水位连续2年上升 再现10年前景象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呼伦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保护价值。对于呼伦湖的保护可追溯至1986年——呼伦湖被列为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6年后晋升为国家级。直至2002年,呼伦湖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然而在近12年,享有中国北方第一大湖之称的呼伦湖,水位却出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面临危机。自2000年以来,由于蒙古高原及呼伦贝尔草原连续干旱,克鲁伦河、乌尔逊河等几条主要支流补给量不足,导致呼伦湖水位持续下降。十多年间,水位下降了5米,湖水面积减少了617平方公里,蓄水量减少近100亿立方米。由此引发系列生态问题,导致大面积芦苇湿地丧失,湖水水质下降,鱼类种类及产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环境面临挑战。
这与昔日的呼伦湖不可同日而语。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呼伦湖水量充沛,最高丰水期水位545米,水域面积2339平方公里。
令人惊喜的是,2013年,呼伦湖恢复往日生机,水位一改10年来下降趋势,上涨了1.36米。有资料显示,2013年6月,呼伦湖水位为504.37米,水域面积恢复到2006年时的面积,达到1927平方公里,鸟类、鱼类栖息繁殖地得到恢复。
由于生态保护和建设,使近10年来湖面持续缩小的呼伦湖发生了“大逆转”。当年,随着呼伦湖水位下降,湖心岛逐渐与岸边连成一体。2013年, 呼伦湖水位持续上涨,“湖心岛”重回呼伦湖怀抱。远远望去,“湖心岛”婷婷立于湖面上,淹没昔日的芦苇、草地和沙滩,在驯马场、沙滩车等游乐场地及休闲凉亭中间缓缓流淌。美景吸引了大量游人慕名而来,2013年以来,进入呼伦湖景区的游客达到了30万人次,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万人次。
今年春季开湖以来,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入湖水量正常,呼伦湖水位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截至5月底,较最低年份水位上升1.77米,水域面积较去年同期增加204.5平方公里,较最小年份水域面积同期增加24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恢复到2002年时的面积,达到2043平方公里。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鸟类栖息环境佳良,是我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候鸟种类繁多。
据相关资料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目41科241种,如:天鹅、海鸥、鹤、鸭、鹭等200多种珍稀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呼伦湖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可以说呼伦湖地区是内蒙古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之一,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
生态治理效果初现,已达到十年前水平。往年4月中下旬才来此栖息的大天鹅,今年早早来了。6月25日,数百只大天鹅停歇在美丽的呼伦湖畔,它们欢快地游弋嬉戏并不时发出欢快的“咕咕”叫声。
呼伦湖生态保护全面升级 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丰盈的水域,以及各种鸟类提前栖息呼伦湖,让呼伦贝尔市民倍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