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金腰带”褪色 黄河经济区各自为政?

2014-07-08 13:03:00

 

来源:互联网

“金腰带”褪色 黄河经济区各自为政?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作为曾与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相提并论的国家战略规划,黄河经济区似乎日益被边缘化。从经济发展成果来看,近10年来,这一区域在全国GDP的占比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

据每日经济新闻梳理黄河经济带9省区经济统计数据发现,10年前的2004年,这一区域完成GDP近3.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8%,但10年后的占比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滑。2013年,9省区GDP总和约15万亿元,不足全国的27%。此外,近几年来,参加黄河经济区省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的官员级别也在降低。

事实上,黄河经济区经过长时间发展依然成效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政策的倾斜不够;另外,黄河经济区目前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9省区各自为政的状况亦使合作效果打了折扣。

黄河经济区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成立,是以黄河为纽带、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协作组织。该组织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9省区11方组成,基本每年轮流召开一次省区负责人联席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黄河经济区每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参会官员级别来看,此前频频出现国家发改委领导、各省省部级领导的身影,但近两年除轮值主办方有省部级、厅级官员参加外,其他省份多以副厅级甚至处级官员为主。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宋智勇认为,“国家层面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协作区9省11方各自为政,互相竞争,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实际上形成了‘囚徒困境’。长期来看合作一定带来共赢,但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为损害了共同的长远利益。”

山东是否一厢情愿

黄河经济区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成立,是以黄河为纽带、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协作组织。该组织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9省区11方组成,基本每年轮流召开一次省区负责人联席会议。要在横跨东、中、西部的9个省区开展合作,是什么促使山东“迎难而上”?

事实上,最初促成9省区达成合作的动力,除希望实现产业互补,山东更希望向西寻找出路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报道援引一份发表于1996年,由山东省“西进战略课题组”所作《关于黄河经济协作区联合发展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能源和劳动力资源,又有广阔的市场,但中西部省区经济发展相对滞缓。而山东是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带的省份,产业构成相对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因此山东省和沿黄省区在市场需求、资源开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形成依存关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从经济环境看,山东省与沪、粤、苏等省市的相互赶超都面临一些困难:产业结构相近,资源相对短缺。因此,“南下不易,北上困难”的山东将目光投向了与自己在经济上存在很强互补性的沿黄省区,寄望以此来拓展经济发展腹地。

重视程度不足

报道称,有关黄河经济区的研究少之又少,基本上集中于1990~2000年左右,此后将近15年时间内,鲜有专家学者针对这一区域开展课题研究。记者曾试图联系此前涉足研究该区域的几位专家,但其均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这一课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从近年来黄河经济区每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参会官员级别来看,此前频频出现国家发改委领导、各省省部级领导的身影,但近两年除轮值主办方有省部级、厅级官员参加外,其他省份多以副厅级甚至处级官员为主。

河南省政府部门一位相关人士表示,黄河经济区在合作方面主要是对口支援比较多,“协作区只是一个议事、合作的组织,目的是促进各省的合作与交流,由于不是职能部门,它只是向各省的政府部门提供合作建议,没有权利去推动一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经济区还面临着另一个尴尬的现实。今年3月31日,随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黄河沿岸目前已布局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等多个国家级经济区域规划,可谓遍地开花。相比之下,曾经希望与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齐头并进的黄河经济区却依旧停留在省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没有上升至更高层面。

国家政策倾斜不足

事实上,经过26年的发展,黄河经济区留给外界的印象是进展缓慢,至少没有取得特别重大成果。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

西部地区一位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直言,黄河经济区尽管提出时间较早,但经过长时间发展依然成效不大。“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比如深圳,是政策的帮助使其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宋智勇则认为,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要开发黄河经济区,一定要大力度的调整生产力布局,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业项目上给予倾斜式支持。“但现在来看,国家层面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