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业务高毛利受追捧 自有品牌难建立
鲜食业务高毛利受追捧 自有品牌难建立
水电、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租金成本连年提高……一片“涨声”之中,各便利店企业纷纷寻找破局之道。而鲜食,尤其是自有品牌鲜食,作为便利店最重要的引流品类和毛利最高的商品,被从业者寄予了跑赢运营成本,打造差异化的厚望。
商超零售专家胡春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便利店鲜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因其刚需、高频、毛利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本土便利店企业的重视。”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国内40%样本企业的即食销售占比小于10%,而日本市场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多家便利店发现,本土便利店的即食品大多由合作工厂供应,再由本土便利店品牌贴签销售,而单店日销售额较高的日资便利店内自有鲜食品牌的比例较高。记者通过与多位便利店店长交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从业者都明白自有鲜食对于便利店品牌的好处——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打造差异性产品提升顾客忠诚度,增加销售额和净利润,但真正采取行动自建鲜食工厂的便利店品牌不多,大部分便利店品牌的鲜食仍来源于OEM合作工厂。
得鲜食者得毛利
《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便利店运营成本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升18%,人工成本上升12%,便利店企业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让毛利涨幅跑赢成本。商品结构方面,国内便利店即食品占比低,自有品牌占比低,40%样本企业的即食销售占比小于10%,而日本市场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80%样本企业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小于10%,日本市场便利店自有品牌单品占比为 40%~50%。
随着罗森、全家、7-11等外资便利店数量的增多,包子、关东煮、三明治、自制便当等“便利店餐饮”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就餐选择。一项 7-11对于中国消费者购物行为的调查显示,店内料理、乳制品、饮料、好炖、饭团寿司占据了消费者目标商品前五的位置。
在商品经营层面,鲜食的高毛利是当下便利店利润的主要来源。因为鲜食并非便利店的标品,难以被同类企业复制,又成为品牌培育消费者黏性、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因此是否拥有独特的鲜食业务,能直接体现出一家便利店的竞争能力。
7-11(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内田慎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的7-11门店中,单店销售额的50%是由自有品牌的鲜食商品所贡献,也就是说占便利店销售额50%的商品只能在7-11便利店里买到。
“便利店毛利最高的就是包子和关东煮,毛利在55%~65%左右,而很多人以为的毛利很高的香烟,毛利贡献其实只有10%。” 物美便利店一名店长庄飞飞(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记者注意到,武汉一家便利店品牌Today便利店就在用“发力鲜食,提高毛利”这种逻辑打造自身的竞争力。2014年,Today初进武汉,在只开了十几家店的情况下,就与仟吉食品共同打造鲜食工厂。截至今年9月,该便利店的鲜食业务销售占比在30%~35%左右。Today便利店品牌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鲜食是便利店客流量、毛利率的关键所在。经过经营差异化鲜食,也能为门店带来高频次消费,同时带动其他商品如乳品、饮料的销售,提升客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