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突破“卡脖子”技术 握紧智能制造“命门”
两会|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突破“卡脖子”技术 握紧智能制造“命门”
本报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在芯片、‘两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我们太缺乏顶尖技能人才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建议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专项,在航空航天、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等先进制造关键领域以及国家紧缺领域,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技术技能水平拔尖的学生。
如何化解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等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教授赵继在今年两会提交的《持续扶持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的提案中表示,实现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自主化,解决制造业基础核心装备被“卡脖子”的困扰,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据了解,高档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工作母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有数控机床“大脑”之称的高档数控系统仍面临着国外的封锁限制,国内高档数控系统市场长期被西门子、发那科(FANUC)和三菱电机等国际巨头瓜分。
“高端数控机床是中国制造业的‘芯片’,而数控系统是高端数控机床的‘芯片’。”近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300161.SZ)董事长陈吉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高端数控机床装备是国家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机床产业具有知识、技术、技能和资本密集,投资周期长、研发难度大、配套要求高、需求容量有限等特点,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数控系统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的国产化率不到10%,不仅高端机床和技术被限制进口,市场也被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等外来企业不断蚕食、瓜分。
以日本发那科为例,2019年在中国市场的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领域的产业布局分别为5万台、2.3万台和2万台,市场份额分别达30亿元、50亿元和80亿元,在中国市场总份额约160亿元,占其全球市场600余亿元总份额的26.27%。
陈吉红告诉记者,作为工业级产品,衡量数控系统主要有功能、性能和可靠性3个技术指标,分别解决的是“能用”“好用”“耐用”的问题。而国外对我国高档数控系统的进口至今仍进行封锁限制,成为制约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瓶颈。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高、中、低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分别为6%、65%和82%,众多国内厂家只得在狭小的低端市场激烈搏杀。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赵继的高度关注。赵继表示,当下,我国部分高端数控机床还依赖进口,部分核心功能部件和高精度、高可靠性配套件发展滞后,高端数控系统、高速大功率电主轴等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作为数控机床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陈吉红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数控系统作为数控机床的“大脑”,决定了数控装备的功能和性能,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但国内企业在使用进口高端数控机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隐患。陈吉红举例称,国外机床企业会对我国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用户进行定时核查,以掌握设备使用情况。据重点领域企业反映,在使用日本机床过程中,如果移动设备位置,数控系统将自动锁死;而德国数控机床必须上网注册才能激活相关功能。此外,国外高端机床生产企业的售后人员会携带GPS对设备进行定位。
为此,赵继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在专项政策、金融信贷、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面,对高端数控机床这一涉及国家工业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予以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持续扶持。同时,建议人社部和相关人才培养使用部门,在高端数控产业后备人才队伍(含工匠队伍)、行业领军人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长远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