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制表大举入驻SIHH 小众“抢滩”再升级
独立制表大举入驻SIHH 小众“抢滩”再升级
据9月初最新发布的官方信息,2016SIHH将出现重大改变。首先参展品牌数量首次突破20家,从2015年的16家品牌猛增至24家,同时独立制表品牌超越了多年来主导表展的历峰集团旗下品牌数量,增至13家,这里包括了全新加入的9个独立制表品牌。
独立制表品牌从属性上天然被归类为小众产品,这不仅取决于其风格明显的设计,也由于其每年稀少的产量。而从近两年奢侈品的整体消费趋势来看,小众产品正处于不可抑制的成长期。在“去LOGO化”“去品牌化”日渐常态后,追逐稀有、个性化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正在稳步增长。从开云集团2015年半年财报中可以看到,作为小众品牌典范的BottegaVeneta和SaintLaurent营收均出现两位数增长。
2016年,SIHH将进入第二十五届,作为主导钟表产业趋势的两大表展之一,表展不仅提供了一个品牌展示作品的窗口,更为其洽谈新一季的订单提供了一个平台。此次独立制表品牌的大举入驻,是否能够在小众品牌崛起的奢侈品大环境下,上演一场小众品牌与传统品牌之间的抢滩战,无疑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时计产业从不缺少小众
时计产品作为硬奢品类中的中坚力量,其产业内的独立制表品牌与服饰皮具类小众奢侈品最大的差别在于产量。以此次参展SIHH的9个品牌为例,其中产量最少的仅为年产数百枚腕表而已。同时,独立制表品牌以数量而论,在时计产业内所占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奢侈品类别。
事实上,SIHH从1991年创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着将一定量的席位留给独立制表品牌。在Cartier(卡地亚)主导的第一届展览上,与其一同树立高级制表风格的5个品牌中,就有两个独立制表品牌。而至今仍是独立制表标志性的品牌FranckMuller(法穆兰)更是在最初的几届SIHH中成为固定班底,现今加入历峰集团的RogerDubuis第一次出现在表展上时,也是以独立制表师的身份被邀请。独立制表品牌虽然规模与产量皆有限,但并不代表都是年轻而没有历史底蕴,如新增的H.Moser&Cie(亨利慕时)其历史远可追溯至1828年。
今年受邀参加SIHH的小众品牌,它们中有的擅长非凡的设计创意,有的则精于机械技术的创新,也有专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此次展会为其单独开辟区域“CarrédesHorlogers”,这固然是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新的变化而做出的改变,但如果将其仅仅看做是SIHH为迎合小众品牌盛行而做的妥协,未免有失偏驳。
钟表文化专家白映泽认为促成这一结果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这些独立品牌需要更多展示自我和寻求市场的机会,在BaselWorld之外,它们需要一个高端的平台。而这几个品牌从价格和产品格调方面,也符合SIHH展示高端制表风范的要求。两者相互的契合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基础。”期待SIHH创造更多的高端市场扩张机会,又不愿放弃BaselWorld熙攘蜂拥的人流,间隔3个月之内参加两场大型展览,需要投入几乎双倍的财力、人力,而媒体与消费者更关注着品牌是否有能力拿出不同的创新作品。由此可见,走进SIHH独立品牌抓住了一个抢占市场的机会,但是在未来的一年里也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第二个原因,则来自SIHH本身。我们知道SIHH多年来是以历峰集团旗下的品牌为主体举办的,而主办方为瑞士高级制表基金会(FHH),其本身的职责就是传播钟表文化艺术。作为高级制表文化的‘传播者’,表展需要更多专注于钟表文化艺术的品牌加入其中,今年受邀的这些品牌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白映泽表示。
在今年的参展名单里,多数人首先注意到增加了9个独立品牌,却忽视了RalphLauren的退出。准确的说RalphLauren是属于历峰集团的合作品牌,集团旗下腕表品牌为其提供机芯,而腕表设计由RalphLauren完成,此次退出表展与经济实力无关,仅关乎品牌整体经营策略的转变。白映泽对此谈到:“SIHH的‘入场费’很高,其中包含了组委会对于场地的租赁费用,一个品牌的退出不会降低组委会所要负担的整体场地费用,这笔费用恐怕需要有人来帮忙分担。符合SIHH调性的品牌本已不多,单独一两家独立制表品牌也许并不足以承受这笔费用,这也有可能是导致今年SIHH参展名单爆增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现今奢侈品市场整体增长渐趋停滞的大环境下,传统大牌的日子也不好过,而这些产量低、定价高的独立制表在经济上更显困难。白映泽认为,以高昂的费用入驻SIHH,小众品牌谋求的是一个平台的机会,更带有“搏一把”的性质,成功自不必多说,而未达到预期,在两个月后它们还将面临BaselWorld,两次密集的大规模投入之后,品牌的持续发展难免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