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 中小手机厂商出路在何方?
寒冬来临 中小手机厂商出路在何方?
最近,手机圈并不怎么太平。这厢刚爆出百事可乐公司要做手机,另一厢则有消息称,大可乐手机创始人丁秀洪离职,大可乐手机也已经宣告破产。此外,曾经声称要挑战小米的百分之百也已淡出智能手机江湖,百度数亿元的投资打水漂;锤子也自降身价推低端手机“坚果”等。种种迹象说明,中小手机厂商面临的困境已经摊在人们面前。
早在2012~2013年,是智能手机增长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里,众多智能手机品牌涌现,据调查称,那时国内品牌总数已经接近500家。有业内人士曾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小米之所以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选择在智能手机发展高峰期切入。
然而,这种势如破竹、无往不利的态势在今年开始慢下来。来自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3%,仅9880万台,环比下降8%。这是6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次出现季度同比下滑的情况。
为了争夺用户群体,一方面迫使手机厂商不断降低产品的售价,同时还要在较低的价位上提供较高的配置;另一方面,手机厂商开始向中高端方向转型,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塑造品牌价值。
过去,“性价比”是中小手机厂商的制胜法宝。据了解,大多集中在深圳,靠近产业链上游,靠近组装厂,代工厂能够快速响应,进而进一步节约了成本,这是他们能存活的依据。
不过,这个法宝如今已经不能奏效,因为“中华酷联米”也在强攻中低端市场,同时针对互联网渠道推出性价比高的子品牌产品。比如小米的红米2A手机,价格一度低至499元。借助低价手机的冲击,小米终于在今年二季度扭转了环比下滑的趋势,实现环比和同比销量增长超过30%的成绩,并推动上半年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
另一方面,有实力的厂商已经推出旗下中高端机型,特别是2014年华为Mate7在高端市场大获成功,取得近千万台销量和近百亿利润。在高低两端的夹击下,中小手机厂商的生存空间无疑在变小。
因此,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首先,中小手机厂商不妨将目光放得更开阔些,把海外市场作为主攻市场,必要情况下甚至可以彻底放弃国内市场;其次是针对细分领域做市场细化,比如拍照手机、音乐手机、儿童手机等等;再次就是借力运营商渠道,为运营商提供定制的智能手机,从而快速提升出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