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跃续跑奇瑞“马拉松”:攒足内力迎接“撞墙期”
尹同跃续跑奇瑞“马拉松”:攒足内力迎接“撞墙期”
这是2015年的最后两周,入冬的芜湖寒气逼人。站在奇瑞最先进的碰撞实验室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宣布公司累计产量正式突破500万辆。
这是一个典型的尹式激动时刻。“今天奇瑞公司长大成人了,我们在1997年注册,在高速增长的2010年我们主动停下来调整。到今天,我们是战略转型五年,体系建立的五年。”尹同跃满怀深情地说。
在尹同跃的描述中,过去奇瑞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2010年是奇瑞战略的第一步,通过坚持自主创新、“技术、品质、国际化”打造自主品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积累;从2010年至今的5年时间,奇瑞牺牲了部分销量和荣誉,换来新的产品品质提升以及体系能力的建设。
对于奇瑞而言,这个500万辆既是对过去18年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发展的一个展望。而接下来的第二步,奇瑞要做的依然是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正向开发,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成为领先的中国品牌。其中包含三个2.0,即“技术2.0、品质2.0、国际化2.0”。
重塑包含汽车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可以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盖棺定论的成就。在这次的仪式上,尹同跃更首次对外透露自己的退休计划,“2020年,在我退休之前,奇瑞将成为具有全球竞争性的中国品牌。”
当然,如果把奇瑞的发展历程比作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经历过前期的预热之后,奇瑞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步伐。众所周知,在马拉松接近终点之前都会有一个很难熬过的阶段,跑步者将其喻为“撞墙期”。尹同跃也深知这一点,而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在“撞墙期”到来之前,将奇瑞的内力攒足。
500万辆是分水岭
一直以来,奇瑞都是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一个代表性车企,尹同跃自然也成为引导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符号性人物。
仅仅列出奇瑞过去18年的成就,就足以说明这些问题:从1997年筚路蓝缕的创建了奇瑞,并一度将其推向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高峰,尹同跃和他创立的奇瑞在年轻的时候就背上了溢美之辞;现在的尹同跃已经53岁了,但他对汽车这个老本行的激情依然有增无减。
“18年里,我们首先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包括以‘V字型’开发流程为核心的正向开发体系,拥有一支超过5000余人研发团队,博士、硕士接近700人,14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200多位来自海外的高层次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率先掌握了整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尹同跃表示。
当然,在这背后奇瑞也付出了的很大努力。这个过程中,奇瑞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5%~10%,10多年来投入累计30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资金,才得以形成了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到发动机、变速箱、关键材料、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从设计、开发到试制、试验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
得益于前期的积累,奇瑞此前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尹同跃定义中的奇瑞第一阶段,从草创期至2010年,奇瑞的年度销量一度达到68.2万辆。藉此,奇瑞也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一面“旗帜”。当然,过程中还包括奇瑞的许多开创新故事: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款TGD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第一台CVT无级变速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掌握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技术的中国品牌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于汽车核心技术的垄断。
但仅是销量的提升,并不足以概括尹同跃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发展的追求。2010年前后,尹同跃开始意识到,奇瑞这种单纯追求速度、规模和销量的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面对国内合资与自主比拼的新态势,奇瑞开始实施“回归一个奇瑞”战略转型,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奇瑞新的产品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奇瑞的全体系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从追求“速度、销量、规模”的规模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为追求“品质、品牌、效益”的体系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