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跑健身仓共享商业模式“火速”入场
觅跑健身仓共享商业模式“火速”入场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共享床铺,每一个打着“共享”名义的产品似乎都能引起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狂欢,同时带来大众的各种花式体验。
8月12日18时,在北京市朝阳区东方雅苑小区内,面包师小溪(化名)当了一座4.5平方米玻璃仓的临时主人。
仓内置放的跑步机显示小溪已经跑了40多分钟,她边跑,边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古装剧。上方的空调冒着凉爽的冷气,右侧的空气净化器保持运转,十余袋空气干燥剂散落在木地板上。在仓外,不时有过路者好奇观望,但小溪并未受到影响,她打算铆劲儿跑足60分钟。
小溪所使用的这座玻璃仓,是刚兴起的觅跑共享健身仓。由于涉及健康,社会价值明显,觅跑共享健身仓已受到不同投资机构青睐,目前已实现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估值过亿,不少创业者正在加入共享健身的赛道。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共享健身仓提供了一定的场景和便利性,但国人对健身的认知度却是共享健身市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1小时拿到融资
8月8日一篇关于觅跑健身仓的报道将共享健身仓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事实上,觅跑共享健身仓项目从年初才开始萌芽。
2017年春节,人人地推CEO毕振回到山东老家。父母穿着羽绒服,在雾霾天戴着口罩外出跑步的生活细节引起毕振的疑惑,“这有效果吗?”但父母告诉他,“活动着总比不动强。”这让毕振深受触动。
“那个时候我就想,有没有一种运动方式就在大家身边,而且遮风挡雨、能阻挡雾霾、可以控制温度、让真正需要运动或者不去运动的人也能喜欢上运动?”毕振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回到北京后,毕振着手调研,同时开始构思商业模式。他和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向白领、社区人群、健身房用户发出共计近3000份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白领人群只有10%~15%拥有健身年卡,但也不能保证经常去。原因主要包括:距住所远,来回不便;不喜欢被私教干扰;年卡较贵,而租房变动性大。
综合研究后,毕振认为共享健身仓使用者的群体特征可能为:年龄在12~60岁之间,身份为白领、小区宝妈等。
在毕振构思商业计划时,资本一端的投资商也在观望共享健身项目。
猎鹰创投是第一家投资觅跑的机构,也是主动找上来的。猎鹰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圆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在一款呈现创业项目资料的APP内浏览到了觅跑的项目。
此前,李圆峰一直在研究关注共享经济,他发现通常能够持续增长的项目除具有资本价值、商业价值外,还具备很强的社会价值。“共享单车的特殊是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共性推理,国人身体素质同样是全民性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居民小区自建健身设施数量有限,产品设计偏向老年人或儿童;健身房价格高,距离难以保证,用户难以坚持。目前国内健身的存量市场只占全民人口总数的10%,若能有效开发90%的增量市场,李圆峰判断将是巨大的机会。
李圆峰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氛围与机会”,比如运动设施的点位足够多,随处可见;价格便宜,24小时开放;好玩,在娱乐中顺便完成运动健身。
所以,当5月23日李圆峰看到觅跑健身仓项目时,觉得眼前一亮。他坦言,以上三个问题共享健身仓刚好都能解决,“当觅跑共享健身仓铺到每个小区,有效助力健身走向全民时,这件事就很有社会价值。”
看完项目,李圆峰立即与毕振联系,两家公司离得近,半小时内两人便见面了。从见面到决定投资,也不到半小时。当毕振走在回去路上时,钱已打进了他的个人账户,彼时,初生的觅跑还没有公司账户。从谈项目到拿到第一笔钱,整个过程发生在一小时以内。
李圆峰说,决定迅速,不意味着不慎重,投资人需要眼光准,能发现创业者的成长性。他看好毕振,认为这个年轻人格局大。同时,打钱快既是对觅跑的认可,也能促进其他投资的进入。
事实证明,有不少投资人也瞄准了这块。在觅跑获得猎鹰投资的两三天后,经纬中国就选择了参投。觅跑天使轮中经纬中国与猎鹰创投共计投资700多万元。Pre-A轮,信中利、合鲸资本加入。两轮融资在一周左右就完成了,速度惊人。“Pre-A轮的投资机构也计划投天使轮,但天使轮投资份额已经没有了,于是就再开了一轮,Pre-A轮后觅跑估值也涨了一倍多。目前,喜马拉雅FM也作为战略投资者加入进来。”李圆峰说。
李圆峰认为,把两轮融资都叫成天使轮也不为过。“但是没办法,投资机构如果斤斤计较,很可能就错过一个很了不起的项目,之后这个项目可能会越来越贵。所以有时候做投资机构不能够太精。”据他估计,觅跑最终会达到摩拜、ofo市值的一半。
第一代产品打60分
目前,觅跑入驻小区不足10个,基本为中高端小区。毕振告诉记者,目前小区内的第一代产品,属于第五版设计,在研发过程中,注重对环保材料的测试。如今的每日使用用户量、应用市场下载量等均超过了他原本预期。
本报记者通过觅跑用户自建群发现,从8月13日至8月17日五天时间,共有34人入群,每天新增用户约7人,按照每人跑步40分钟计算,相当于设备每天被新用户使用的时间接近5小时。
如今毕振已停下了从2015年开始的创业项目“人人地推”,转而将近30人的团队全部转向做共享健身仓项目。
觅跑健身仓的使用用户告诉记者,距住所近,单次消费价格不算高,场内有电视可看,能分散对疲惫感的注意力,这些都能提高他们的健身欲望。但也有用户提出设施目前仍有“一股材料味”,空调温度显示为16摄氏度,但仓内实际较热。此外还存在空间有限易产生压抑感、器械单一、汗味难除、洗澡区域缺乏等问题。
“我浏览过一些用户反馈,同时也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这个东西。”毕振希望更多网友可以去现场体验,更希望人们能更关注产品的方向。
在李圆峰看来,第一代产品确实还有很多可完善优化的地方,“在外形、娱乐性、空间感上都不够完美,可以打60的及格分。普通用户能想到的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只是目前基于时间关系,以及其他原因,先推出样品版,产品还需要不断迭代。”
目前觅跑第一代产品仍是小集装箱式,需用吊车放置在地上,据悉采用拼装式的第二代产品已经在量产。
应对用户流失问题
共享健身仓是B2C模式,本质仍是分时租赁。觅跑通过出让健身仓的使用权给用户,赚取租金和押金。然而,前期投入、中期运营、后期维护的成本较高,要维持营收增长,需持续投入扩大规模。
使用觅跑共享健身仓需缴纳99元押金,每小时12元。按照日均使用时长为5~6小时来计算,单个健身仓每日收入在60~72元间。算上各类杂费,投放一台健身仓,总成本2万元左右,回本大约10个月。李圆峰透露,在Pre-A轮,觅跑融进了“一两千万元”。毕振提到,觅跑的目标是年底前投放1000个北京的小区。按此推算,前两轮融资够觅跑打造1200台左右的设备,若每个小区配置两台共享健身仓,可能还需要资金进入。
毕振透露,现在已经谈妥了100多个小区。但距离年底仅剩四个多月,要实现毕振的目标,觅跑每月需进入250个左右小区。
另一款共享健身仓品牌“抖吧”的创始人蒋都泽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统计,北京辖区内建造于2000年后,有1000户居民以上的小区,目前有几千处。他们的目标也是年底覆盖1000个小区。他坦言,即便达成,要覆盖全北京的优质小区,还得至少一年。
从短期使用来看,单次使用健身仓的费用较健身房更便宜,但当用户形成跑步习惯后,难以避免要算一笔账。
遵循科学跑步建议,排除休跑日,按照一个月跑20天,每次跑50分钟计算,一个月需200元,一年则2400元。电商平台上评价不错的跑步机的售价基本在2400元以下。在团购平台美团上,一般健身房的两年卡费用仅2500元。
这意味着共享健身仓的初衷在于刺激用户形成健身习惯,而一旦用户形成健身习惯后,共享健身仓反而会失去优势。
李文真是朝阳区某小区的保安,他的上班地点就在健身仓旁。健身仓落地时,整个过程他都看在眼里,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它。“健身仓的出现是件好事。”根据他的观察,“有人玩,确实有人玩。”
李文真同样提出了价格问题,“我们底层挣那俩儿钱,只能是尝试,不能长期用。”当过兵的他认为人们对于共享健身仓的使用还需要适应期,但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健身的认知度,这还需要继续被启蒙。
毕振也承认,用户使用健身仓久了,转而去买跑步机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但这意味着大家开始喜欢运动,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问题。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改变人们的生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上下班后骑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健身仓对使用者的主动性要求更高,如何增加用户黏性将是后期运营的一个重点。
还需要更多的参赛者
北京市鹿港嘉苑小区是目前唯一放置有两个品牌的共享健身仓的小区。抖吧健身仓于7月底通过吊车被放置在该小区。独立舱体的配置,与周围的健身器械相比显得更高级,距离抖吧健身仓仅30米,放置的就是觅跑健身仓。这意味着已有不同创业者瞄准了共享健身仓领域。
觅跑与抖吧,二者在定位、内置产品和出现时间上均较接近,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摩拜与ofo的竞争。
两家健身仓的不同之处在于,抖吧的面积为6.6平方米,觅跑为4.5平方米。在使用方式上,抖吧无需押金,通过微信扫码就能使用。
在运营模式上两者也显现不同。觅跑新媒体职员告诉记者,目前每日打来电话最多的是寻求加盟,此外也有不少广告商问询。“但他们只是想赚一笔,不是想做好这个产品。”而蒋都泽计划抖吧在一二线城市是直营模式,其他城市则是加盟模式。
尽管在同一小区已经出现不同品牌的共享健身仓,但共享健身领域尚未形成竞争格局,仍处于抢用户占领市场的阶段。8月16日,“全民酷跑”宣布进入共享健身仓领域,特色点在于主导双人同步跑。目前该项目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
站在资本一端的李圆峰认为,越多的创业者进入共享健身领域是好事。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健身仓模式较重,还涉及需要配电、与社区沟通等问题,越多的创业者进入,越有利于铺大市场。市场形成之后玩家就可以进行合并整合。而关于共享健身仓“伪需求”的评价,李圆峰回应,这体现了一些人拥抱变化的能力欠缺。“他是用现有的惯性思维在思考问题,而没有考虑到以后的延展性。我们要打造的是增量市场,目标群体是那些原来不怎么健身甚至接近于零健身的用户。”
李圆峰笃定地认为,共享健身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像下饺子一样往里面跳,都来到这个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