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盾科技蒋韬: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下优势明显
同盾科技蒋韬: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下优势明显
人工智能与人类竞技的比赛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领域,目前,人工智能的热度一直未退,并逐渐下沉到一些应用场景中。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如何?还有哪些地方待改善?未来的情景如何?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同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蒋韬。
基于算法建模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体系的发展如何?有哪些地方仍面临挑战?
蒋韬:如果说通用型的人工智能,那么从整体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人工智能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人工智能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可以起到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的作用,还能做一些替换人类的工作,比如客服、催收、智能投顾等,在特定的场景是做得非常不错的。至于提升,目前在阿尔法、语义上的理解等方面,人工智能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经营报》:人工智能在风控领域具体有哪些应用场景?
蒋韬:金融市场上有很多风险类型,包括信用类、操作类风险等。我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谈,操作类的风险,即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发现用户的操作是否有异常。操作上的异常,可以是用户内部的,用户操作是否合规;也可以是用户外部的操作风险,比如操作议程、网络欺诈,被别人盗用等,这些都会大量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此外,通过人工智能去分析用户采购不同金融产品的可能性,提高用户的交叉销售率,可以大面积提升金融机构客户的活跃度,有很多的应用场景。
《中国经营报》:人工智能的上述应用是基于大数据的场景还是其他?
蒋韬:算法当然很重要,所以需要有很多的样本数据和表现数据,告诉这些机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算法,在没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现一些异常。但智能机器发现异常,也会难以辨别对错。如果是有样本,就可以学习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做相应的判断。总体而言,数据越多越全,肯定越好。
《中国经营报》:如何把握用户数据隐私的边界?相比以前的人工风控有哪些优点及待改进的地方?
蒋韬:对于风控模型或系统而言,维度越多,效果越好。为金融机构做风控服务,需要有非常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的流程。员工在做分析模型时,要非常严格遵守公司的一整套数据安全、数据保护等运营流程。再者,这些用户数据也需要进行一些脱敏性的操作,个人没有机会在线下接触这些数据。
在欧洲、美国,也有很多这种分析公司,都是在云端服务于机构。因为一些比较大的电商机构或金融机构等,都会把它们内部的管理,或一些分析工作放到云端来进行。这时,就需要拿到个人的授权协议。
《中国经营报》:人工智能相比人工风控有哪些优势?
蒋韬:主要是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在特定的环境下,机器比人的效果会更好。目前可以通过机器模拟人的方式去跟人交互,给它设定的人群、频次,那么它会按照设定去操作。如果是真人去做,可能由于业绩的压力,会采取更情绪化的方式,比如语言暴力等。不过,目前机器只能在特定场景下做到简单的交互,还不能完全和人类通畅无阻地交流。但即便如此,总体而言它的作业效果也比人更好。
《中国经营报》: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