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生意经:应用开源技术企业已近九成
“开源”生意经:应用开源技术企业已近九成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随着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开源”一词也成为云服务厂商、人工智能(AI)公司甚至不少传统企业言必提及的热门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2020年对企业应用开源软件情况的调查,已经应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占比达到87.4%,有计划应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占比达到10.3%。这说明,开源成为众多科技企业的首选。
近日,成立于2014年的AI独角兽第四范式,在将其AI操作系统升级迭代的同时,表示“计划一年内将95%的核心技术开源出来,把最核心的数据和算力技术开源给技术社区”。
而在去年10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开源其鸿蒙操作系统2.0,并将鸿蒙基础能力相关代码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该基金会官网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240多个企业、机构及个人贡献者参与到鸿蒙开源项目中。
业界普遍认为,开源正在主导着“云+AI”时代的技术生态。今年3月,“开源”被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开源大军?技术开源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我国的开源生态现阶段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及第三方专家。
厂商为何争相涌入
开源,顾名思义,指“开放源代码”。根据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出品的图书《开源法则》给出的定义,开源是指开放一类技术或一种产品的源代码、源数据、源资产,可以是各个行业的技术或产品,其范畴很广。如果开放的是软件代码,业界一般称其为开源软件。
开源为什么会成为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首选路径?
第四范式研发副总裁、基础技术负责人郑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正在依托开源模式。开源既是一个高效的研发模式,也是一个高效的技术分发模式。在AI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开源能够聚集成百上千的开发人员力量来促进技术的发展,如果是一个闭源的技术,分发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渠道,开源则天然地触达更多的开发者。
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则透露,该公司从开源中已获得了一些明显的助益,包括技术影响力的提升、技术品牌的打造,吸引了众多人才加入,此外打通了学术界的AI新算法在内部快速落地的通道。举例来说,香港中文大学-商汤科技联合实验室(MMLab)于2018年启动了OpenMMLab开源计划,该计划的初衷在于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些重要方向建立统一而开放的代码库,并不断把新的算法沉淀其中。截止到目前,OpenMMLab覆盖了超过160种算法和超过1300个预训练模型,在全球最大的代管托管平台GitHub上获得了3.8万多颗星。Github的星数量是一个开源产品好不好的重要衡量标准,一般超过1000颗星的国内开源产品已经很不错了。
混合云服务提供商青云科技(688316. SH)的创始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过Hadoop、Linux等国际知名开源软件的开发。青云科技方面认为,通过开源的方式能够快速拉近与开发者的距离,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并且促进软件和软件、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生态对接。除此之外,开源社区具有“漏斗”效应,能够沉淀下来好的商业项目。
另一家AI企业旷视科技于2020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其自主研发的国产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旷视天元。该公司方面认为,通过开源能够展示自身的技术实力,还可以从开源社区获取开发者在技术创新、模型及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有效反馈,为后续技术方向规划和产品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根据多家第三方数据显示,开源逐渐占据各个领域的主要市场份额,比如在操作系统领域,开源的Linux占据了100%的超级计算机市场和82%的智能手机市场;而在人工智能领域,Tensorflow、Caffe、Keras稳居深度学习框架的前三名,均是开源的。根据信通院的研究数据,近两年来,我国头部科技企业贡献大量开源项目,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开源数量连年增长。
不难看出,厂商争相加入开源的队伍中,一方面是开源在技术和效率方面优势凸显,发展“流行”成为大趋势,另一方面开源厂商目的在于引领技术路线,吸引开发者参与自己的技术路线,从而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在开源生态中赢取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