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寿转型闯大关
渤海人寿转型闯大关
本报记者 杨崇 陈晶晶 北京报道
渤海人寿业务转型尚需时日。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7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2019年业绩中,44家公司实现盈利,26家公司业绩亏损,其中,渤海人寿净亏损15.22亿元,位列净亏损榜单第二位,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翻倍。
对于2019年业绩亏损,渤海人寿方面的解释是,因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双重压力所致。其中,受经营支出影响,保障型产品的增长带来了首期投入的提高,同时,2019年赔付支出、保单红利支出也高于上年度同期水平。投资方面,部分项目涉及违约逾期,并对此进行了计提减值准备,形成报表亏损约13.11亿元,占全年净亏损86%。
然而,渤海人寿持续亏损态势与行业整体发展并不一致。
2017年、2018年以来,寿险公司进入转型调整期。2019年,得益于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权益类投资收益增长、保险业务改善等因素,多家公司业绩一扫阴霾,盈利得到改善。
公司产品策略不清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其业务发展初期主要依靠万能险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提升。
具体而言,2015年渤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以万能险为主)为29.21亿元,而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4.12亿元。2016年,渤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快速增长至117.86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7.42亿元。
随后受到监管因素影响,渤海人寿业务发展急速转型。
2017年,渤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迅速回落至42.61亿元,与原保险保费收入基本持平。2018年开始,渤海人寿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7.5亿元,而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仅为1.12亿元。
2019年,渤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1.25亿元,同比增长28.95%。其中分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9.49%,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3.53%。
然而,产品结构调整和数据增长难掩其问题。
产品设计方面,2019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人身保险产品问题通报》显示,2017年各公司备案产品截至2018年底的销售情况统计中,渤海人寿因产品备案后,销量为零的产品数量超过10个而被点名。
银保监会方面认为,产品销量为零,不论是保险公司主动调整产品计划,或者是消费者不认可所导致的,均表明公司产品策略不清晰,产品管理存在漏洞,产品开发效能低下,同时也是对监管资源的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人寿对于网红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则表现激进。
2019年,渤海人寿重疾险产品“嘉乐保(前程无忧)”仅上线5个月即宣布下架。其原因在于,该产品投保费用相当于同业的五折,而赔付费用则高于同业,达1.5倍。
业内人士分析,这是以“家底”换市场和知名度的行为,所以短暂上市后,在对偿付能力没有过多影响的情况下,公司选择提前止损离场。
截至2019年第4季度,渤海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19.88%。
同时,渤海人寿在退保金方面亦存在风险。年报显示,2016~2018年渤海人寿退保金持续增加,分别为1.49亿元、35.93亿元、41亿元。其中,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第五位的产品——“渤海人寿放鑫宝两全保险(A款)”,退保金竟超过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06亿元、0.25亿元。目前,该款产品已停售。
此外,销售渠道方面,渤海人寿仍以银保渠道为主。
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渤海人寿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收入为39.74亿元,同比增长130%,而行业整体则表现为业务大幅收窄,同比下降41.04%。
而随着银保渠道成本的增加,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中,部分中小寿险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已逐步压缩或放弃银保业务,转向个险渠道、经代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