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事件中的水滴筹:以公益之名卖保险,监管成难题
王凤雅事件中的水滴筹:以公益之名卖保险,监管成难题
5月4日,河南3岁女童王凤雅因视网膜母细胞瘤恶化,不治身亡。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关于其母亲杨美芹利用众筹平台诈捐、家庭重男轻女放弃治疗等传闻甚嚣尘上。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女童母亲并未挪用善款用于治疗儿子的唇腭裂,并捐出了剩余善款。曾对家属恶语相向的网友开始纷纷道歉,舆论又开始讨伐志愿者、自媒体及造谣者。
这场“罗生门”中,众筹平台“水滴筹”扮演着重要角色,杨美芹曾三度在水滴筹上发起众筹,获捐3.5万余元。
自2016年成立以来,以水滴筹为主线的水滴公司赚得流量与口碑,得到腾讯、IDG、美团等金主的垂青,并一步步在互联网保险业攻城略地。在国内健康保障市场的缺口下,这家看似以公益众筹为主业的创业公司,野心远不止眼前的口碑,迅速发展的同时,质疑与争议也纷至沓来。
一手公益,一手生意
2016年4月,美团第10号员工,前美团外卖全国业务负责人沈鹏辞职,创立水滴公司。创立之初,水滴公司并未涉足众筹业务,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网络互助上。同年5月,水滴互助上线。
与传统保险产品不同,水滴互助将风险平摊到每一个用户身上,用户数量和互助基金越多,人均分摊的互助资金就越少。用户充值9元以上成为水滴互助社群的会员,经过180天的观察期,如果患病或出现意外,经核查无误,就可以获得由所有参与该项目的用户共同分摊的社群互助资金,最高可达30万。
2016年7月,水滴公司旗下免费大病筹款工具“水滴筹”上线。沈鹏将美团的地推模式成功移植,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设立志愿者团队,到大小医院推广水滴筹。相较于轻松筹前期筹款需缴纳手续费的规则,水滴筹的全免费战术很快聚拢了大批用户。水滴筹的快速发展不仅扩大了知名度,积累了口碑,还给水滴互助注入流量。
2016年9月,水滴公司又收购了一家拥有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的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线“水滴保”,开始向用户推荐保险产品,同时销售体检、基因检测、线上问诊等健康服务,从而又多出两条生财之道。2017年初,水滴集市上线,水滴公司又开始向电商方向发展。
以水滴筹为主线,水滴互助、水滴保及水滴集市为增值渠道,至此,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雏形显现。在两年时间内,水滴公司快速发展,同时也赢得资本青睐。
4月2日,水滴公司宣称其独立付费用户数已超过1亿人,注册用户数超过3.6亿人,公司估值近30亿元。2016年到2017年,水滴公司两度获得腾讯、美团点评、IDG等知名投资方的资金,在天使轮就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金额达1.6亿人民币。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中,水滴公司旗下水滴公益在列。
身份尴尬,监管模糊
即使获得用户、资本与官方的肯定,水滴公司也还是没有远离尘嚣。争议之一,就是水滴互助这种网络互助形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该如何进行监管。
从形式上看,水滴互助与相互保险模式高度相似。2015年1月,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其中规定,相互保险指的是,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相互保险是商业行为,相互保险公司需要事先设立资金池,基于精算和统计定价,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后可获得理赔。但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是一种社会信用契约,公益属性强,除了预付部分款项外,主要为事后筹款互助,扣款额度也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减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