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开放式蜕变”:以退为进,超越金融
蚂蚁“开放式蜕变”:以退为进,超越金融
编者按/从Fintech转身做Techfin,蚂蚁金服的“开放”起于“后退”的反思。平台后退,回归技术能力、AI能力等基础设施搭建输出,由机构基于这些能力按自己的业务目标来唱戏,最终让来听戏的人有收获、在平台持续留存、进阶成长,蚂蚁金服的未来之路,是成为基于技术与数据的开放平台,成为一个可以赋能新金融、新商业的“系统”。
8月尾声,蚂蚁金服宣布正式开放AI客服能力,继VR-PAY、财富管理、车险定损和无人值守后, AI技术落地场景进一步扩容。
与众多仍闪耀于实验室和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不同,蚂蚁金服的策略是,将可实际应用的技术率先进行开放落地,以此来带动进一步的研发,而非用时很久开发出一套完全完备的技术体系再进行推广。
这种研发与市场相长,并紧贴场景应用的诉求反映了蚂蚁金服业务布局的一贯特点——想好就做,少盘带,找好机会先把球踢出去,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
上述几乎二到三个月就开放一个重要AI技术能力的速度也显示出蚂蚁落地“开放战略”的决心——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此前就曾多次强调,蚂蚁的开放不会走回头路,我们把相应的技术能力打磨好,成熟一个开放一个。
事实上,去年以来,蚂蚁金服“开放战略”逐步清晰,而这一战略也伴随着蚂蚁对自身定位的重拾——经过去年招财宝和“圈子”两次重要“挫折”后,蚂蚁金服自上而下改弦更张,明确要做更懂商业和金融的机构,后撤身位,定位Techfin,淡化金控色彩,强调科技核心。而在这个过程中,“开放”成为最重要的姿态和方式。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蚂蚁的“开放路径”沿着商业—金融—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渗透,在找准自己的科技核心优势后,“后退”一步的蚂蚁金服试图通过十余年来积累的科技能力帮助上述多个领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体验,实现多赢,完成另一层次上的“更进一步”。
数据显示,自去年8月10日蚂蚁金服开放平台正式上线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会员通、芝麻信用分、安全服务接口、财富号、定损宝等涉及安全、信用、支付、金融等多种不同类型能力,截至今年4月,蚂蚁金服开放平台上注册开发者近40万,服务商超1.5万。
在2016年完成45亿美元的B轮融资后,蚂蚁金服的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而目前这家估值难以用传统金融机构逻辑去衡量的科技金融巨兽显然希望所做之事:看似金融却又超越金融。
以退为进 Techfin转身
从Fintech转身做Techfin,蚂蚁金服的“开放”起于“后退”的反思。
事实上,此前基于支付带动而崛起的多领域金融业务,已经让蚂蚁金服看起来与传统的金控集团并无太大区别。是做综合性金融集团还是真正让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出另一套创新体系,蚂蚁金服也曾经历过迷茫。
是自己变身成金融帝国,还是身为后退,以技术服务众多金融机构,从新的角度切入金融业务?
通过技术的力量,“金融”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和每个普通人的每个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在联合国的文件中,普惠金融概念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但是由于金融天然要对抗风险,“普惠”和“金融”之间总是难以统一。直到今天,由于技术带来的成本下降,效率升高,风控流程客观化等等原因,能够“普惠”的金融才开始慢慢出现,技术与金融的结合使得偏远贫困地区和现代世界的距离终于不再遥远。
在一位分析人士看来:蚂蚁金服的核心显然在于技术,而非金融。余额宝就是一个范例,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天弘基金,或者说不在于基金管理能力,而是蚂蚁金服的一整套基于技术、高效的用户服务能力。
多数金融机构对此表示欢迎,这源于双方确实存在极大合作空间。以与银行的合作为例,不久前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4家银行联手蚂蚁金服共同淘金线下市场。活动上线20天的数据显示,线下支付为银行带来的额外价值明显:新增绑卡用户提升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