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控信贷资金流向 “伪助贷平台”临“断供”
监管严控信贷资金流向 “伪助贷平台”临“断供”
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印发《关于做好配合打击惩治“套路贷”加大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提高商业银行思想认识、加大消费金融创新力度、有效履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助贷平台”等方面对下一阶段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提出要求。
对此,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正规的助贷业务是银行和借款人直接签订借款协议,因此,银行资金不会直接流向助贷机构的。只有极少数不合规的助贷机构会利用借款人信息套取银行资金。因此,监管部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要求银行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助贷平台。
短期内尚能“绕圈子”
根据《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应从政治高度认识打击惩治“套路贷”等非法借贷活动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上海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进一步拓宽个人普惠融资渠道。
同时,《通知》鼓励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改进服务和管理模式。规范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严控资金流向各类“助贷平台”,对已曝出问题的信贷业务严格落实整改要求。加强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增强消费者金融权益保护意识。
这一通知的下发,意味着什么,会给其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王诗强告诉记者,首先需要结合政策标题看,文中的助贷平台也打上了引号,所以直接影响到的主体实际上特指的是从事违法违规业务的助贷平台,特别是套路贷平台,掐断违规金融业务的资金来源。
但王诗强进一步表示,该政策可能使得商业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更加谨慎,加大助贷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难度,部分银行甚至可能推迟或者暂停与助贷合作。
尽管目前是上海分行发布了通知,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现有情况来看,上海地区原本对接助贷平台的商业银行就不多,如果在《通知》过后仍不想放弃这部分业务,可以考虑将对接助贷平台的分行主体转移至其他省市。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对接资金进展慢
事实上,尽管每家助贷公司对接的资金方各有不同,但银行的资金占比其实都不多。然而,监管加码让金融机构变得越发谨慎,从而对助贷主体产生了影响。有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对接资金方的效果确实较预估的理想情况差了些,机构更倾向于对接消金公司、小贷等。
另一方面,随着不少网贷平台已经停止运营,现存的网贷平台也在积极转型。以近日更名“信也科技”的拍拍贷为例,其创始人、联席CEO张俊曾表示,“虽然拍拍贷现在还有一些P2P的余额,但已经没有新增交易,公司的主战场已转向金融科技。”10月底时,爱鸿森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于10月17日批准终止P2P业务,同时称将集中资源于汽车金融业务。
但在上述《通知》发出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或许助贷这条路将很窄,能通过的人还是少数,原本主体的体量和融资担保能力将成为助贷路上的竞争力。
对此,王诗强告诉记者,助贷业务可以正常开展,但是相关业务要合法合规,特别是息费收取以及贷后催收方面一定严格按照相关监管政策执行。对于逾期客户,尽量协商解决,而不是暴力催收。
关于合规的问题,近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办公厅主任肖远企在新闻通气会上也有提到,其表示,监管部门对助贷持开放态度,一直密切关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金融科技平台的资金、技术等各类合作。“一方面持开放态度,允许银行业务经营有创新;另一方面,银保监会也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比如科技安全风险、KYC风险、信誉风险等。不管是什么业务,银行必须将核心业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合规、风控等。”
“所以说,助贷之路变窄并非助贷不可行。”王诗强表示,大部分银行不愿意在获客、贷后催收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且贷款利率有较为严格限制,决定着银行只能服务优质客户。对于次贷客户,需要第三方进行风控、增信以及贷款催收,来降低坏账和运营成本,这决定着助贷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未来助贷业务主要还是流量平台、拥有大数据风控能力的机构与银行一起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服务借款客户。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也有类似观点,其认为未来助贷更多的是引流属性,由金融机构自负风险,不接受助贷机构的兜底和担保。助贷的作用逐步被弱化,成为持牌金融机构的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