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催收行业“阳光化”前夜 反催收生意惊现市场

2021-08-07 15:13:19

 

来源:互联网

催收行业“阳光化”前夜 反催收生意惊现市场

本报记者 郑瑜 张荣旺 北京报道

“想防通讯录被轰炸,过个好年?做个‘防爆’吗?”一位自称贩卖反催收工具的工作人员问道。

催收一直是消费金融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如今,《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反催收工具的生意也相伴而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反催收手段掩护之下的逃废债行为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分享投诉成功攻略、使用通讯录防爆工具等。

目前对于暴力催收的标准尚未有界定,但一般认为骚扰债务人家人、朋友与恐吓威胁等行为为暴力催收。在21聚投诉网站上检索关键词“暴力催收”,截至2020年1月15日,显示相关投诉共有一万条。

基于上述情况,“催收”与“反催收”的对抗,已经成为了消费金融行业普遍讨论的问题。“虽然催收是消费金融行业中微观层面的问题,但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

向借款人收取费用反催收

“我们一位用户在论坛上发布了详细投诉攻略,本来只是个例,但是攻略发表后我们平台的投诉量增加了50%。”有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管理人士告诉记者,“消费金融金融行业涉及借款人数相对较多,我们自身拥有超过1500人的催收团队,时常遇到专职鼓动投诉机构的反催收联盟。我们了解到,很多小型催收公司或曾经从事催收的工作人员,在催收行业被强监管后,专职提供‘反催收’服务,以向借款人收取一定费用。”

根据《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体明确分四类,分别是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消费金融平台,以及其他规模较小的、非持牌金融及小贷公司。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上一家售卖“反催收”工具的商家。对方表示,其售卖的“通讯录防爆拦截专家”可以实现两种功能。第一种是逾期前的“防爆”,当借款人下款时,借款人的通讯录会被放款平台备份到云端,通过录入卖家提供的程序信息可以有效阻止授权拷贝通讯录,在不影响放款的同时,拦截率达到95%以上。卖家特别提示到,“建议提早2天做防爆拦截,效果非常明显。”

另一种是逾期后“防爆”。买家逾期后,可以采用“标记号码”的方式录入信息,卖家的后台系统会将号码迅速标记为诈骗电话500至1000次,并将号码向运营商举报拦截,从而达到逾期以后的拦截效果。不过,逾期后的拦截效果略差,综合统计防爆率在85%以上。

“爆通讯录”是指在申请线上小额消费贷款过程中,平台系统一般会要求导入手机通讯录,平台系统读取相关信息。当借款逾期,不仅借款人填写的紧急电话联系人,借款人通讯录里所有联系人都会被“联系催款”,这种方式俗称“爆通讯录”。

有消费金融平台人士告诉记者,这种“防爆”系统属于“地下作坊”,具体实际效果要看软件提供方的技术水平与数据库的更新频率。

此外,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反催收APP的出现。在2019年3月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借款主体逃废债名单发布发言摘录中,有机构代表表示,借款人公开表示不还款,并且出现借款人规避还款的反催收联盟APP,是中国信用体系的较大滑坡。

“软暴力”与大数据催收诱发新风险

面对恶意组建反催收联盟、恶意使用反电话催收工具的消费者增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该如何防范?

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表示,“反催收”手段的出现,显然会对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加剧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催收领域。“这就相当于矛与盾的关系。反催收的水平增长,催收的手段也会相应增长。可能以肉体伤害、物质伤害为主要表现的硬暴力越来越少,软暴力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催收会越来越多,诱发新风险及法律问题的出现。”

《研究》显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在普通交易过程中便属于弱势群体地位,在消费金融交易过程中,复杂的数据科技与金融贯穿于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金融消费者很难理解业务与洞悉风险。但另一方面,在消费金融行业,暴力催收、用户数据与信息泄 露、用户隐私曝光等问题屡见不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