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五年三次谋上市:海科融通估值缩水10亿

2021-08-07 15:06:26

 

来源:互联网

五年三次谋上市:海科融通估值缩水10亿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第三方支付行业即将迎来又一家上市公司。

日前,翠微股份(603123.SH)购买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融通”)的重组方案经证监会重组委员会(以下简称“重组委”)审核获得“有条件通过”,并购落定基本没有悬念。

海科融通资本化之路一直受到业内关注,五年中三次寻求曲线上市,与融钰集团(002622.SZ)、新力金融(600318.SH)的重组方案先后折戟,最终在去年选择卖予关联机构翠微股份。此次“过会”后,海科融通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终现曙光。

然而,2015年到2020年的五年间,资本市场和第三方支付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海科融通的估值缩水约10亿元,经营业绩的增长也颇为艰辛,其一系列数据变化折射了收单行业哪些发展趋势?重组委关心的两大补充问题,又反映了哪些经营挑战?

一波三折,估值缩水

海科融通的上市之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颇具代表性。

海科融通的前身成立于2001年4月,2011年年底获得央行颁发的全国性银行卡收单牌照。并购预案显示,海科融通先后在2011年4月、2013年8月、2015年9月进行了三次增资。2015年9月,彼时名为“永大集团”的融钰集团启动对海科融通的收购计划,但延宕10个月后最终因“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面临不确定性”终止。

2016年10月,新力金融披露将以“现金+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海科融通100%股权,该并购拉锯近两年后,因海科融通方面认为“收购历时较久、市场环境变化较大、且与最初的规划存在不确定的风险”而告终。

海科融通的股权架构颇有特点,107位股东中包括102位自然人股东和海淀科技(为控股股东)、传艺空间、中恒天达、汇盈高科、雷鸣资本等5名法人股东。

有接近海科融通的人士曾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由于股东涉及众多,公司谋求上市的决心一直很大。2019年4月拉卡拉(300773.SZ)上市时,该人士曾透露:海科融通亦计划在国内独立IPO,但由于2018年年底曾进行了法人变更等问题,具体启动还会推迟。

从估值变化上看,2015年12月,融钰集团计划收购海科融通100%股权时,拟作价29.69亿元,2016年9月,新力金融启动收购时的拟作价为23.79亿元。而根据最新修订的重组报告书,海科融通100%股权估值为19.79亿元,收购涉及98.2975%股权的交易作价为19.45亿元。

可以看到,自2015年到2020年,随着互联网金融退潮和第三方支付严监管等一系列外部变化,海科融通的估值从29.69亿元跌落到19.79亿元,缩水接近10亿元。

此外,两次辗转并购至今,海科融通正在逐步剥离此前涉及的小贷、互联网金融服务、保理、租赁等类金融业务,这也进一步导致其整体估值缩水。

另外,海科融通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并未有巨大飞跃,实际盈利水平低于此前并购计划中的预测值。重组报告显示,2017年~2019年(1~10月),海科融通的营收分别为19.96亿元、28.44亿元、25.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303.42万元、1.20亿元、1.41亿元。

以新力金融重组计划时评估基准日(2016年7月31日)所做预测为参照,海科融通2016年~2019年(1到10月)的净利润完成率分别为103.51%、48.45% 、54.00%、56.45%。原因涉及实际经营毛利率低于预测、实际经营费用高于预测。

这一方面与国内三方支付行业监管趋严、竞争白热的行业性困难有关,但也有其特殊原因。有支付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海科融通五年来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同的重组计划推进中,相比利润压力,对于业务合规高压线需要“更为重视”。

重组报告显示,海科融通自2017年8月~2020年6月,共计收到央行各地分支行处罚14项,但涉及金额相对较小,总额合计232.12万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