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转型失败 信雅达大股东忙套现
收购转型失败 信雅达大股东忙套现
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作为曾经的金融IT领域龙头企业,信雅达(600571.SH)近年来主业发展缓慢。而承载转型计划的高溢价收购也以失败告终。
在此背景下,信雅达实控人今年以来持续密集减持。信雅达7月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股东暨实际控制人郭华强计划于2020年7月24日至2020年10月23日期间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80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0.64%。
而根据此前公告,2020年2月10日至3月5日期间,郭华强合计已减持公司股份250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信雅达曾以60倍溢价3.23亿元收购上海科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匠”)75%股权,而该企业在近期的股权拍卖中估值不足500万元。
60倍溢价收购 对赌协议偿付难
根据信雅达2019年财报数据,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1.99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60.4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8343.86万元,其中非经营性损益达到1.43亿元,亏损同比收窄主要来自投资收益。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信雅达实现营收2.13亿元,净利润亏损2873万元。
据金融IT行业人士介绍,信雅达在此前的对标企业是主营金融行业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恒生电子,但目前两者的市值差异较大。
Wind数据显示,信雅达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13亿元,资产总计13.99亿元,市值43.1亿元。对比恒生电子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5.14亿元,资产总计76.79亿元,市值1235亿元。两者已有明显差距。此外,另一老牌金融IT公司科蓝软件,目前市值94.4亿元,也超出信雅达市值两倍。
“在新的金融IT转战互联网化的市场变化下,老牌玩家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再。”上述人士称。
综合多位分析人士观点,信雅达在金融IT主业中多年的止步不前,以及失败的收购转型,是造成目前情况的主要原因。
信雅达财报显示,金融软件业务是该公司核心业务,客户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2019年金融IT业务占营收比例为93.82%。
但近年来公司金融软件业务面临着毛利率下降的挑战。随着流程银行、电子银行等产品的行业渗透率上升,传统金融科技领域的市场红利逐渐消退。
在市场环境变化面前,信雅达曾试图转型自救。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信雅达以溢价60多倍3.23亿元收购上海科匠75%股权,在收购完成后,上海科匠主要承担在企业级移动应用解决方案业务(APP)方面,服务客户聚焦在金融和汽车行业。
根据收购时的业绩承诺,上海科匠在2015年至2017年扣非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3200万元、4200万元及5000万元。
2015年和2016年,上海科匠完成与信雅达的业绩承诺,但2017年,上海科匠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亏损5281万元,造成信雅达当年的亏损,并导致信雅达在2018年对此计提商誉减值近2亿元。
记者注意到,目前上海科匠的公司官网、公司官方微信,以及客户服务热线等,最新的信息仍停留在2018年,在2018年之后没有新的公司动态出现。
记者辗转联系到上海科匠原沈阳分公司人士,对方表示,“上海科匠在2018年后就陆续关闭了各地的分公司,目前总部有少数技术团队在进行客户维护,但已无新增业务了。”
过去几年间,企业线上APP开发定制等服务需求猛涨期,上海科匠反而出现经营亏损。信雅达对此认为,“自2017年起,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见顶、流量入口高度汇聚、流量红利逐渐耗尽、移动技术快速迭代的大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市场的环境发生了不利变化,对科匠信息的业务经营和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