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先临三维:如何“打印”全产业链

2021-08-07 13:51:08

 

来源:互联网

先临三维:如何“打印”全产业链

编者按/ 2018年3月17日,新三板上市3D打印公司杭州先临三维(下文亦可称先临)发布公告,拟以30元/股的价格向控股子公司北京易加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增资4920万元。目前北京易加的注册资本为1616万元,先临三维在北京易加持股比例为54.70%。增资后,先临三维在北京易加三维的持股比例将提高到58.88% 。

2014年8月8日,被誉为中国第一家纯正的3D打印股——先临三维(NEEQ:830978),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因其在国内首次提出布局3D打印全产业链,并试图打造完整生态系统,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截至2014年8月19日,公司静态市盈率高达426倍,市净率12倍,受益于前期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公司于2015年起扭亏为盈,于2016、2017年连续入选新三板创新层,并开始筹备IPO工作。

然而,回想2009年,先临三维总经理李涛感慨万千。那时,国外3D打印热潮刚刚席卷到中国,与之对应国内的境况却差距很大:3D打印技术全面落后、行业小而散、没有领军企业。那时的先临三维还主要是将技术用于生产个性化礼品的消费领域,刚刚开始尝试其核心技术——三维照相和三维激光内雕。本期商业案例重点关注:先临三维是如何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其全产业链雏形如何搭建?与互联网融合后,在生态体系上又做了哪些改造?未来公司面临哪些挑战?

行业

中国的3D打印行业起步较晚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新型技术。与传统制造相比,3D打印在柔性制造和生产周期上具有显著优势,可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及快速的生产需求。

3D打印技术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Charles Hu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SLA光固化工艺的3D打印机;90年代,3D打印开始在各大型制造企业内使用。期间囿于材料种类少,且设计经验及设计工具的不发达,3D打印主要用于产品设计环节,除航空航天和科研院校外,其他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考虑用这个技术来做一些功能性产品。进入21世纪,随着2008年第一款开源桌面打印机的发布,3D打印逐渐从工业大型企业走入普通家庭,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目前,3D打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3D建模工具和打印耗材、中游的3D打印设备以及下游的相关应用与服务。打印耗材分为非金属耗材(塑料、树脂、陶瓷等)和金属耗材。其中塑料类耗材(ABS+PLA)市场占有率较高。中游打印设备若从应用的维度划分,包括工业级打印机、商用级打印机和消费级打印机。从技术维度看,FDM(熔融成型)、SLA(光固化)、SLS(选择性激光烧结)和SLM(选择性激光熔化)为当前技术主流。下游服务环节,3D打印应用广泛,已扩展至各个领域。据Technavio统计,2016年全球3D打印应用前四大领域,分别为汽车、消费电子、生物医疗、航空航天。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3D打印产业已初具规模。据WohlersReport统计,2016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60.63亿美元。从3D打印设备累计装机量分布上看,北美、欧洲、亚太三个地区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其中美、德、日、中四个国家位居前列,形成了“美国领先、欧洲协同发展、日中加速追赶”的基本格局。全球3D打印市场产业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美、欧等行业龙头。

相比美欧,中国的3D打印技术起步较晚,自3D概念提出后,受到产业和资本市场驱动,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11年国内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人民币,2016年已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国内3D打印行业依旧保持小而散的格局,没有典型的行业龙头,只在产业链各环节存在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如上游扫描技术的北京天远三维(2015年6月被先临三维收购控股);耗材环节的银邦股份(主要做金属粉末耗材);中游打印设备的太尔时代、北京隆源、华曙高科、陕西恒通;下游服务的金运激光。先临三维是国内首家以3D数字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为基础,初步打通全产业链的企业。

布局

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先临三维的创立得益于董事长李诚的战略眼光。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浙江大学教授的牵线下,他接触到了一个激光内雕项目。其实,这一项目并不能称作真正的3D打印,只是通过激光内雕设备,在外观不破损的情况下,可以在水晶内部雕刻3D影像或模型。李诚觉得这一设备科技含量高,又可以做成旅游商品,盈利前景也好,就拿出100万元,于2004年12月投资成立了先临三维公司。刚开始,由于这一技术的独特性,市场上并无竞争者,所以设备的毛利率高达70%~80%。通过内销景区、外销欧美,公司很快开始盈利。

然而,经过四年的发展,李诚发现这一项目虽然短期盈利较高,但长期来看,盈利空间有限。公司的激光内雕技术,本质上是获取三维信息的过程,它带有各种参数信息,不仅可以应用在消费领域,更可能在工业等其他领域大展拳脚。早期为了生存,先临只得将技术先应用在投资较低的消费领域(个性化礼品)。2008年后,李诚决定融资扩大规模,进军工业领域。三维照相和三维激光内雕技术,在技术原理、底层算法和控制技术上与现有的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早期两大技术的积累,为先临后期在各个领域上的扫描仪和打印设备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先临很快就开发出了工业三维扫描仪,并通过代理国外打印设备进入工业3D打印应用。

这时,在国际市场上3D打印行业也发生着重要变化。2008年后,桌面打印机逐渐向普通消费者渗透,推动了行业的商业化进程。随后,2012年,奥巴马政府呼吁高端制造业回归,也带动了全球范围内3D打印浪潮。

在此背景下,李诚更加坚定了公司的战略转型方向,带领公司向3D打印其他领域不断拓展业务。2011年初,公司在杭州设立了第一个3D打印工业服务中心。2012年,先临开始自主研发消费与工业级的3D打印设备,以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为基础,先临通过不断向上下游延伸,通过自研+并购两大抓手,初步打通了3D打印全产业链。2015年至今,公司在“3D打印+互联网”战略下逐步布局线上业务,试图通过结合线下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和线上3D打印云平台,搭建覆盖全国的3D打印分布式制造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以及销售推广网络,培养3D打印O2O生态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