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增设网点 农行助力脱贫攻坚
逆势增设网点 农行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由于金融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商业银行线下网点一直处在“撤并大潮”中。大多数银行逐步减少新设网点数量,将发展线上渠道业务作为了行业竞逐的主战场。
然而,作为县域覆盖面最广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近两年匹配专项资金在83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和“三区三州”地区逆势增设212个物理网点,通过网点的“下沉”延伸金融服务网络,以优化线下渠道布局。
网点建设 “逆势而行”
“近年来银行物理网点的减少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但是线下网点渠道的价值仍是不可或缺的。”农业银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范晓东表示。
银行业整体物理网点的减少是由于老百姓的金融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金融科技手段日益丰富,很多客户习惯于使用智能设备,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办理相关的业务。
以前银行的网点布局更关注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网点资源相对饱和,但是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线上渠道等金融服务方式,部分网点的服务资源存在过剩的现象。相比之下,城市新区、县域乡镇等区域金融需求仍很旺盛。农行在网点布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持续推动布局过密、经营低效的城区网点向新兴城区和县域乡镇转移,为更多有需求的老百姓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在银行网点减少的大势下,农行在贫困地区增设网点数量是“逆势而行”。自2019年以来,该行在83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累计新建开业物理网点212个,辐射周边乡镇600余个,服务周边群众超1200万人。
农行目前已经构建了“人工网点+自助网点+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线上渠道+移动金融服务”五位一体的服务渠道体系。在上述新设网点中,有124个人工网点和88个自助网点。同时,农行结合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线上渠道,实现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立体化。
在一些道路不通畅的山区和网点延伸不到的地区,农行还会通过移动金融服务车为当地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近两年来,43台移动金融服务车在“三区三州”地区开展流动服务1300多次,超过10万人次的贫困地区老百姓享受到了“足不出村”的银行服务。
网点下沉 “填补空白”
面对同业加大网点撤并的力度,农行近年来在贫困地区通过建设一批乡镇网点,打通“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农行网点对县域的覆盖率基本达到了100%。在新设网点方面,农行主要选择没有网点的空白乡镇,通过新建一家网点带动乡村的惠农通服务点,辅以流动服务等方式服务周边乡镇群众。
农行在贫困地区网点建设上匹配专项资金,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总行名单制的点对点管理。12月15日,在农业银行“助力脱贫攻坚网点‘云开业’发布会”上,贵州毕节野马川支行和四川凉山螺髻山支行通过实时连线的方式正式揭牌营业。据了解,农行近期还有10家乡镇网点正在筹备开业中。
作为可对标的五家国有大行中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农行早在2018年6月即全面推进网点转型,当时已提出“四减两增一改”的转型目标,即轻资本、轻运营,打造智能化、轻型化、线下线上一体化的网点。由于应用新技术和投放智能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平均一天的业务量在80笔左右,相当于1.5名传统柜员的业务量。部分县域地区网点超级柜台单日业务量峰值达到300笔,网点产能得到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
网点服务 聚焦“升温”
当前,银行同业都在注重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需求。客户在运用手机银行、智能设备快速、便捷办理业务的同时,农业银行的网点更关注于客户差异化需求,尤其是山区、偏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多,文化程度、语言能力差异大,更需要传统的“面对面”金融服务渠道和方式。农业银行在贫困地区乡镇新建的网点,不仅开设了充足的人工窗口,还投放了最新型的智能设备,并且提供电子指纹签名、少数民族语言显示和语音导航等功能。同时,农业银行实施网点转型后,网点营销服务人员增加了,对行动不便的特殊客群,网点还配备了移动设备,由员工按客户预约上门服务。
未来,农业银行将聚焦客户需求,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加快网点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力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更贴心、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