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To B” 平安银行数字金融布局全面提速——访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兼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
转战“To B” 平安银行数字金融布局全面提速——访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兼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
本报记者 秦玉芳 深圳报道
今年以来,疫情影响下,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公开资料显示,仅8月份以来,就有银行宣布计划与京东数科、阿里云、华为钱包等多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业内普遍认为,随着传统银行业数字金融发展加快,新一轮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融合范围将更加广泛,合作层面更加深入。
跨界合作全面深化的同时,各商业银行数字金融的布局和战略目标也愈加清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在进行全行层面的战略部署,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已成立专门的数字金融管理机构,银行之间的差异化发展趋势愈加凸显。
数字经济浪潮冲击下,数字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针对如何界定数字金融、当下金融机构推进数字金融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进行差异化布局等多方面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兼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
“To C”与“To B”:从独立到融合
《中国经营报》: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全面线上化、数字化的步伐加快。银行数字金融加速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呈现什么特点及趋势?
李跃: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融资、支付、投资等金融服务的新型业务生态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化发展以来,传统金融机构就已经开始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布局。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启动零售业务转型。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金融科技实现了迅猛发展,且与金融业务融合更加全面与深入。银行已经加速进入智能化、数字化、开放化转型的数字金融时代。尤其在今年疫情暴发后,传统金融业务对全面线上化的迫切需求凸显,也使得各银行数字化进程步伐提速。
业务全面数字化、线上化的同时,经营理念的转变是目前商业银行实施数字金融战略的一大特点。
在传统的To B经营理念中,银行是以企业“客户”为中心,通过渠道、场景获客,直接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竞争。然而,这一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发展形势,金融机构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将B端和C端打通来看,尽量触达和覆盖可能会与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交互的“用户”。
实际上,在用户理念中,针对B端的服务最终都会落脚到机构中承担某一角色或处于某一流程环节中的C端身上,服务好B端本质就是要满足其具体成员的多元化需求。基于这一经营理念的转变,银行的数字金融布局首先要实现的是从“客户”向“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经营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如何实现从“客户”向“用户”的转变?
李跃:要实现以用户为中心,就要打破业务板块之间的“割据”,通过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平安银行,这个平台就是整合各业务板块资源的“数字口袋”。“数字口袋”定位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服务对象从“客户”拓宽到了“用户”,并给予每一用户一个“数字账户”。传统银行需要客户有明确的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开立银行账户,并使用相关的企业客户端。但“数字口袋”支持未在平安银行开户的企业登录使用相关服务,并整合集团甚至第三方平台丰富的金融、非金融产品和服务,一站式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管理。用户只要拥有一个平安的数字账户并登录“数字口袋”,就可以享受平安集团打通整合各子公司业务后的各项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在获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权益,并将这些权益换算成信用积分、抵息券等。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资产。用户可以将数据资产交由银行保管,就像保管我们的存款一样,未来这种数据资产甚至可以用来交易、换取金融服务等,这将是一个趋势。例如,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账户”背后,还内嵌“数字资产”的理念。平安银行正在与京东等平台探索建立“数字证”产品,将用户在各个平台产生的数据做成数字证书,作为用户的信用凭证,不仅可以在“数字口袋”这一平台上作为信用评分测算的依据,还支持跨平台使用。我们目前做的这些探索和努力,就是希望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或者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变成其所有的资产,数据所有权和价值能归还给数据产生主体。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统一的金融平台建设需要内外部业务板块的打通,这就需要银行从全行层面进行数字金融战略布局。今年初,平安银行将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提升到了全行的战略高度,其中数字银行是放在第一位的,包括经营管理数字化和产品服务数字化。上述实现“数字账户”的金融平台就是提供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