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悉数入局资管
五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悉数入局资管
杨井鑫
短短两个月时间,工、建、农、中、交国有五大行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并发布了新品,成为了当下资管行业中的一股新势力。
伴随资管新规的落地,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实现风险隔离是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理财体量庞大,子公司业务范围较广,其对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将改变资管市场格局。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体系中,国有大行对于现金管理类、固收类、混合类和权益类的投资均有所覆盖,在产品类型和业务范围上与公募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差异越来越小。同时,理财子公司借助商业银行网点,在销售渠道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也将挤压基金、信托等产品的市场空间。
“巨人”转身
8月8日,农业银行全资子公司农银理财在京首次亮相,这也是继建行、工行、交行和中行之后,第五家宣布理财子公司开业和发布新品的国有大行。
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进军资管市场备受市场关注,其主要原因与庞大的体量密切相关。从五家国有大行的存量理财规模看,工行3万亿元规模居于首位,建行接近2万亿元规模和农行1.7万亿元规模尾随其后,而规模居于五大行末位的交行规模也超过1万亿元。
按照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规模将逐步实现净值化转型,通过过渡到理财子公司隔离风险。
数据显示,国内资管行业整个市场规模约为8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达到了22万亿元,占比25.7%。上述理财子公司开业的国有五大行的理财资金接近9万亿元。
“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之前,有一部分资金投资也是在现金类、债券等市场。但是,由于资管新规放宽了投资范围,这就让银行理财资金有更大的发挥范围,至少不会局限于债券市场。”一家国有大行人士认为,在银行理财实现净值化和投向权益类资产时,这可能会在未来改变整个资管格局。
他认为,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具备投资策略多元、权益配置增多、风险等级提升、产品期限拉长、投资门槛降低等差异化特征,这也是银行理财转型的重要方向。
记者从目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在售产品可见,多数产品仍为固收类产品,但是权益类产品或者混合类产品占比在增加。这些产品的投资门槛大多为1元,投资周期则以三年期居多。
相关信息显示,工银理财已经发行了“全鑫权益”“鑫得利”“鑫稳利”“博股通利”等系列的20余只产品。其中“博股通利”为权益类产品,该产品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直接投资未上市的股权,后续主要通过科创板上市退出,实质是一个类似私募投资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