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加码实体经济融资 房地产业务降温
国有大行加码实体经济融资 房地产业务降温
“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在近日举行的国有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被多次提及。
今年上半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成效初显,国有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放缓,且贷款集中在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项目上。
而随着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适当控制、加快“去杠杆”、压缩同业套利等,使得银行业务结构得以调整,加之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旺盛,银行的信贷结构更加优化,资金明显流入实体经济。
带头“脱虚向实”
8月底,国有银行陆续发布2017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增速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529.95亿元、1085.93亿元、1037亿元、1383.39亿元、389.75亿元,同比增长1.8%、3.3%、11.45%、3.69%、3.49%;2016年同期,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分别增长0.8%、0.8%、2.52%、1.15%、0.9%。
此外,回归实体经济依然是国有银行的主旋律。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工行了解到,2017年上半年,工行完善信贷存量和增量并轨管理,上半年境内新增贷款6248亿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贷1.04万亿元;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1.66万亿元;非信贷融资与地方债投资合计新增近4500亿元。
同时,工行表示,该行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风险可控,对开发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本着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原则,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的钢铁煤炭企业,继续给予融资支持,同时有序压降退出落后产能企业、僵尸企业和行业劣势企业融资,钢铁等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
上半年,国有银行普遍以国家战略为契机,持续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以中行为例,上半年,该行瞄准国家战略,6月末中行针对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新增413亿元,增幅9.29%;绿色信贷余额新增319亿元,增幅4.88%;小微企业贷款新增909亿元,增幅7.07%;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重点地区贷款余额占比60.43%,比年初提高0.29个百分点。
在普惠金融方面,国有银行亦表现得积极。据了解,截至6月末,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具体方案已全部出台,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均已正式挂牌。
以农行为例,上半年农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全面打造“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加码刚需、改善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