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600万元捐助知识普及 捷信助力农村金融脱贫“最后一站”

2021-08-07 11:11:40

 

来源:互联网

600万元捐助知识普及 捷信助力农村金融脱贫“最后一站”

“一个农民如果能够通过贷款购买一辆摩托车,那他就可能将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的买家。如果能够这样做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可能带来的变化是农民群体整体的经营和生活的改善。”

在捷信集团董事、PPF集团最高管理委员会委员梅恺威眼中,这种通过金融服务的获得来推进改善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的境况,正是普惠金融的正确打开方式。

实现这个愿景其实有两个必要的因素:农户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以及能够以便捷、安全的途径获得。然而,在中国,相对于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用户的金融素养和金融知识的缺乏却是常态。《中国贫困地区金融教育需求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访者收到过假币且不懂得识别假币,73%的人没有听说过征信。而另一方面,缺乏金融信息的农户却成为了金融欺诈的主要对象。

2008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捷信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家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公司,我们遇到的客户经常是第一次与金融公司打交道,所以我们认为,从通过为他们提供金融知识,再到让他们了解金融产品,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责任。”梅恺威说。

普惠金融 知识先行

“平均每贷款1元,可以增加其人均收入0.2018元,人均贷款1.1万元,收入增长相当于增加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给家庭带来的人均纯收入,或人均增加3.2亩耕地带来的纯收入。”

这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提到的一组数据。研究团队针对多个样本地区金融服务改善前后对比显示:通过有效增加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促进信贷服务,农户能够显著地增加收入。

在当下,普惠金融在中国更是一件关乎7000万人脱贫的大事儿。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以来,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在这场脱贫战争中的角色越发重要。

中国社科院2016年8月份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 。

在2020年减贫7000万人的压力倒逼下,金融机构率先有所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报告2016》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共开业村镇银行1371家,全国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810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795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下乡,非银行类的电商、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也瞄准了农村这个潜力市场。但在“野蛮生长”的扩张中,一些打着“金融创新”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也悄然出现。

在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这份一号文件中,对农村金融既有肯定,也首次提到了提出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金融知识能够改善消费者个人生活,有利于社区经济利益,同时一个具备相关知识的贷款人,更加不会成为欺诈和滥用的受害者。”在梅恺威看来,从中国的决策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问题,这让有意识地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金融素养和金融知识的培训变得重要起来。

最近这家来自捷克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成为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最新合作伙伴,加入到“金惠工程”农村金融教育项目合作中:未来三年内,将投资600万元帮助山西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20个贫困县的农民群众、农村中学生、基层领导干部、基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培训。

“捷信选择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正是看到他们在2008年起就通过发起面向贫困地区农民开展的金融教育公益项目‘金惠工程’,已经让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下面200多个贫困县的2500万人次接受了相应的金融和诚信知识的教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