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票据业务城门起火 票据P2P理财成池鱼
银行票据业务城门起火 票据P2P理财成池鱼
2016年新年,金融市场黑天鹅不断。近日,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和中信银行兰州分行的票据案连续爆出,引发了市场的震动,票据业务也被放在了聚光灯下。
事实上,近年随着P2P票据类业务的兴起,票据业务再也不局限于与企业相关,通过票据理财,个人投资者也能参与其中。票据类P2P业务,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一开始就顶着“银行承兑”、“成熟的支付工具”的光环出现在市场,但也正是看上去安全的“银行承兑票据”此时爆出风险。
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风险又会怎样影响票据理财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业内人士提醒,票据业务不排除仍有后续风险暴露,票据理财投资人不能仅看银行承兑汇票,就认为投资绝对安全。
窝案暴露银行票据风险
农行1月22日公告称,“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1月28日,中信银行也承认“公司兰州分行发生票据业务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人民币9.69亿元。”
接连两日爆出合计50亿元的票据业务风险案件,对于市场来说震惊程度可想而知。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看上去很安全的“银行承兑票据”也会出问题?
据了解,银行承兑票据的基本角色是在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对其授信的银行开票,承诺在未来某一时间兑付。有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资深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银行票据承兑和流转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不符合要求的操作则可能带来风险,而上述两个案件中,涉案银行和经手人的操作违规是风险爆出的原因。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票据业务中,企业在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找银行开出票据,为了提高贴现效率找票据中介贴现。中介负责则集中将票据打包,并联合转帖银行,将票据包作为资产卖给大银行做卖出回购。
以“买入返售”业务为例,按规定,银行应在票据到期时收入资金,同时将买入返售的票据交还。但之所以会发生风险,是因为在实际到期前,票据中介提前转出票据,并非法二次在另一家银行贴现,即“一票两卖”,并将贴现资金投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