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孵化 国家队海淀创业园缘何少了“一条腿”?
投资与孵化 国家队海淀创业园缘何少了“一条腿”?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1988年创立至今,一直被视为中国的“硅谷”,而作为其中的老牌创业孵化园区——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海淀创业园”)更是以扶持海归和本土“双料”创业者而名扬京城创业圈。
据截至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海淀创业园近年来共帮助770家企业融资近50亿元,其中320家企业获得政府支持资金4亿元,33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39.2亿元,120家企业获得债权融资3.5亿元。另据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介绍,目前园区累计孵化1016家企业,其中海归868家,本土创业企业164家,有16家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其中挂牌新三板达6家。
然而,成绩斐然的背后,作为扶持创业的“国家队”——海淀创业园却仍面临新的突破瓶颈。如何在现有基础之上与社会化孵化器进行竞争,如何既体现其公益性又凸显经济效益,在“投资”与“孵化”两条腿缺一不可的现实环境中,又该如何实现大步快跑?这不仅是海淀创业园一家园区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队”都在等待的答案。
几十家企业排队等待入园
“我们公司已经等了快4个月了,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入驻园区还在等通知。”深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杨志明无奈的对记者说。据了解,自该公司今年8月17日在海淀创业园注册成立后,杨志明先后将办公地设立于海淀创业园金种子创业谷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即使在前不久团队已经成功拿下天使轮和preA轮的千万级融资,但想要从海淀创业园要间大小适中的办公室却非常难。“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园区开始提供的免费办公位已经容纳不下了,所以我们只能搬家到别处,可是这样一来就难以享受到园区提供的优质孵化服务了。”
据杨志明介绍,由于公司主要从事的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研究,所以不仅需要在人财物上进行高投入,还需要政府等机构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通俗来说,他们研究的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可以让机器人能和人类进行正常的交流。“这个项目光前期的技术储备就长达十年之久,现在研发团队几乎都是以博士为主,技术也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水平,虽然当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尽快在园区安家,以加速我们的发展。”
然而,像杨志明这样在海淀创业园排队等待入驻的企业还有几十家,不光是企业着急,赵新良也着急。
“我们园区一共三栋楼5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现在早已饱和,只能是企业走一家进一家。当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孵化空间受限,企业虽然在这里已经注册成立,但却因为没有空间而迟迟入驻不了。”赵新良说,“我们为了‘撵’走一批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着实想了不少办法,不仅对于‘钉子户’连年上涨房租,甚至连租房合同都已经不再和他们续签了,更有甚者还将他们告上法院,但企业就是不走我们总不至于掐水断电吧。”
一家已经拿到preA轮融资的互联网领域创业者私下里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赖”在园区不走是因为这里除了有全链条的孵化服务外,还有许多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经常光顾。“在别处是我们主动去找投资人,而在园区是投资人来主动找项目,虽然现阶段并不愁钱,但未来还是有融资需求,这里面的机会成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房租问题。”
体制束缚让园区少了“一条腿”
让赵新良头疼的不仅是园区的孵化空间已经饱和,对于园区的未来发展也是让他眉头紧皱。“园区要想可持续发展,除了具备孵化功能外,还应该具备投资功能,这两条腿缺一不可。”赵新良说,但是由于海淀创业园当前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对于投资功能以及人事任免、薪酬制度等的掣肘还十分明显。
“我们要扶持企业发展首先自己要能实现良性的‘造血’功能,而孵化器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通过对企业投资来获益,这样才能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好,但前提是我们要有和敢投入‘本钱’。”赵新良说,另外,孵化器要服务好创业者,除了能帮他们找钱外,还要自身也专业起来,但由于园区目前的工作人员多是以事业编的形式存在,干部任免、薪酬的体现还受到限制,所以难免存在积极性不高或不专业的问题。“干孵化器是一个专业性比较高的事情,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提供给创业者,但是因为我们无法对更优秀的人才提供高薪酬,所以他们难以往这里流动。”
而赵新良所提到的难题,记者在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原副主任赵峰那里也得到证实,作为北京市孵化园区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之一的赵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家队”孵化器而言,最根本的束缚就是体制原因,因为受到体制掣肘,一旦园区涉及投资话题就往往容易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但是创业这件事谁又能保证只赚不赔呢?现在需要有关部门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来给孵化器‘松绑’。”
此外,由于专业和优秀的孵化人才流失,也使得“国家队”对民营孵化器而言难以显现优势,“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民营孵化器为例,无论是筛选项目、投资、后续培训和服务等都是专人负责,有的光是负责投资的人就多达十几人,而‘国家队’显然没有这么大力度。”赵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