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流动性压力犹存
中信证券流动性压力犹存
中信证券主动撤回三个月前的一笔225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12月11日,证监会公告对其终止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信证券面临巨量融资类业务的缩水,由此,撤回融资计划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经营报》记者也注意到,今年第三季度中信证券已经开始收缩负债规模,且控制杠杆率。这一情况明显与中信证券此前的扩张之势大相径庭。
除了融资计划回撤外,此前募集的大量资金是否会增加中信证券流动性过剩压力,由此带来的运营压力如何化解?
一个坏消息是,标普日前发布公告,下调中信证券及其子公司评级至BBB/A-2。标普给出的理由是,中信证券高层被警方调查、国内券商面临的行业风险上升以及中信证券对A股市场的风险敞口扩大削弱了其信用状况。
收紧巨量杠杆
公开信息显示,这一笔回撤的融资计划原为今年8月报送,计划发行225亿元公司债,原本拟全部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发展资本中介型业务和创新型业务。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上半年市场行情火热的催生之下,大量券商进行疯狂融资,中信证券也不例外。
中信证券三季度报显示,整体看,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发行次级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及新增发行H股等直接融资获得的净现金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科目)达到385.02亿元,而去年同期该科目仅为78.57亿元。间接融资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也新增了15亿元余的短期借款。
不过,对比环比数据可知,中信证券在7~9月已经开始收缩其此前为了快速发展而大幅增加的杠杆率。
数据显示,公司三季度负债总额较中报数据环比有20%左右的大幅下降。其中三季度短期借款为61.93亿元,而中报上该数据为67.41亿元,也就是说7~9月公司不仅没有新增借款还减少了5.48亿元借款量。同时其短期融资款更是较中报的352.4亿元出现了165.2亿元的大幅减少。长期借款方面,三季度数据同样较中报数据的23.17亿元减少了9.04亿元。
由此可见,从第三季度开始,中信证券的负债规模已开始收紧。上述回撤计划,不过是其中一笔。
流动性过剩
中信证券历史少有的大规模杠杆回撤让市场格外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A股市场剧烈波动,在市场整体杠杆类业务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此前通过大规模融资获得的充沛流动性“无处施展”,回撤杠杆是大势所趋。
记者就上述问题发函询问中信证券方面,截至最后发稿时间,中信证券并未给出官方回应。
根据申万宏源非银金融行业研究员胡翔测算,三季末,中信证券杠杆率(剔除代理买卖证券款)为3.5倍,较6月末的杠杆率4倍,减少了0.5倍。胡翔认为,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融资融券业务以及自营业务规模大幅下降。
Wind数据显示,今年5月大跌开始前,中信证券两融余额为771.27亿元。而截至11月底,中信证券两融余额为686.22亿元。在7、8、9月,两融余额分别仅为498.09亿元、442.42亿元、513.19亿元。
不过,今年年初,中信证券的两融业务便受到监管,被施以“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处罚,中信证券两融排名也迅速下探到第7、第10的区间。在此后的A股大幅震荡中,中信证券融资类业务也再度随市收缩。今年三季度股权质押业务市占率也出现小幅萎缩。
截至目前,中信证券不仅面临两融市场空间的一定制约,其他融资类业务例如融资类收益互换(又称“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也被叫停。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发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获得的净现金流达到385.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0%。而公司当前的业务发展环境、空间或许无法与2014年相比拟。
此前募集的大量资金是否会增加中信证券流动性过剩压力?除了融资计划回撤外,过剩的流动性将如何处理,由此带来的运营压力如何化解?记者发函至中信证券,但并未得到回复。
平安证券研究员陈雯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中信证券债或短融券今年以来的融资成本在5%~7%之间,6月下旬两融规模从高峰期的2.3万亿元骤降至1.3万亿元,这迫使证券公司承担流动性过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