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 支持民企平等参与受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 支持民企平等参与受关注
本报记者谭志娟北京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成为全国两会热门话题之一。
在重点投资领域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所谓“两新一重”建设,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除传统基建外,今年“新基建”步伐明显加快:先是2月21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随后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
就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两新一重’既是补短板、强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刺激投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发力点。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通过‘两新一重’的投资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两新一重’产业投资与产出增长,而且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带动相关领域协同发展,为今年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刘兴国同时表示,今年以来,“新基建”投资是一个热点领域,很多企业都积极参与了“新基建”投资,相关领域的投资迎来快速增长。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建议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民企参与。
“两新一重”建设加码
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
“加大‘两新一重’建设既是应对疫情冲击进行的政策托底和对冲选择,也符合中国经济当前的结构性特征和转型方向。”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营商环境中心主任刘哲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刘哲看来,“两新”涉及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门,5G、大数据、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能够起到推动和带动效应。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更加聚焦“人”的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化,有望在农民工城市安家、子女就近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重’涉及的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主要是‘补短板’。在‘一重’建设方面,各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了相对成熟的建设模式,在政府引导提升效率的同时,需要有效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和参与度。”刘哲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在受访专家看来,“新基建”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刘哲告诉记者,“短期通过‘新基建’投资虽难以完全弥补,但对于稳就业、稳预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刘哲看来,“实际上,是否发生疫情的外部冲击,‘新基建’都是重要的投资方向,疫情只是改变了‘新基建’投入的节奏,适应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趋势的‘新基建’项目,可以适度提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