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滚石上山”: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京津冀“滚石上山”: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本报记者 王登海
“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走过合作共赢的第五年。
在这五年里,随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开展,京津冀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中期目标的时间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正由“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基础阶段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三省市将面临更多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深层次协同的问题,而随着高质量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协同效应显著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五年来,北京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开启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一系列疏解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动物园、大红门、天意、万通、永外城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撤并升级、外迁或就地关停,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河北、天津两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福田、北京威克多等一批制造业疏解大项目落户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等地利用现有商贸物流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承接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转移,一大批疏解项目落地。天津以宝坻为例,五年来,宝坻区累计签约北京方向实体项目321个,其中包括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国家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中信国安新能源项目。
此外,雄安新区也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大型央企和国有企业纷纷将总部迁移至雄安新区。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底,雄安新区来自北京的注册企业达到314 户,注册资金达到257 亿元,央企已完成各类工程项目94个,完成投资大约40亿元,正在建设的项目达到149个,计划投资总额达到339亿元。
紧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步伐,作为一大突破口,交通领域的一体化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区域骨干路网基本成型,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临近年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又传来了好消息。12月3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以下简称“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其支线崇礼铁路同步建成投运。京张高铁通车后,张家口至北京最快运行时间将由3小时7分钟压缩至47分钟(至清河站)。
与此同时,随着大兴国际机场、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开通运营,一张覆盖三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建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成型。
在环保领域,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各省区市和各相关部门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机动车联合监管的区域协作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强化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3.0%,同比上升18.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3.0%,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
北京市11月优良天数比例为83.3%,同比上升26.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0%。1-11月,优良天数比例为64.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明显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介绍,这五年的变化,是老百姓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爬坡过坎 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