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园”杭州:转身成为创新创业“弄潮儿”
“后花园”杭州:转身成为创新创业“弄潮儿”
本报记者 李哲 杭州报道
杭州,就是这么一个明明可以拼颜值,却还要拼实力的城市。
杭州一度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然而最近几年,在“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杭州顶着“最宜居城市”的帽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美丽、宜居的杭州,更是一个随着时代舞动的创新创业的“弄潮儿”。
杭州的蜕变,让海归们有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关注光电通信领域芯片设计的杭州洪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公司创始团队从美国回来的时候,第一选择是上海。公司创始人之一、执行董事王小明教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上海的人力和商业成本实在太高了,写字楼的租金动辄8元/平方米,杭州同等地段只要2.2元/平方米。”杭州怡人的气候和环境,加上良好的创业投资氛围、高效的政府服务,都为团队落户杭州提供了临门一脚。
洪芯微电子的选择并不是个例,有不少海归公司,都是在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后,选择落户杭州的。那么杭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城市,能让海归创业者们如此着迷呢?
开放、包容为杭州美丽加分
杭州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宠儿”。拥有西湖、京杭大运河和刚刚上榜的良渚古城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西湖,凭借 “西湖十景”之美闻名天下。“西湖十景”是创始于南宋(13世纪)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诗意命名的系列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西湖除了独有的美景和白娘子许仙的传说,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西湖从2002年开始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被网友称为“良心景区”。 正是因为西湖的开放和包容,杭州人是和西湖融为一体的,早晨到西湖边晨练,午休时去西湖边爬山,傍晚到西湖边散步,晚上去西湖边看音乐喷泉⋯⋯这些都是杭州市民的日常。
17年以来,不收门票的西湖,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杭州。据统计,2018年,杭州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84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589亿元,同比增长18%。不收门票的西湖,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杭州的开放和包容,不仅体现在西湖,还体现在其创新创业的氛围上。
数字经济催生高效、便捷生活
杭州张开怀抱,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呵护互联网科技的实践探索,使得这座城市成为数字经济创新的实验地、探索地。
第一单淘宝交易、第一次扫码支付、第一张电子证照、第一笔支付水电缴费、第一杆无感停车、第一个刷脸看病⋯⋯目前,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的出租车、城区所有的公交和地铁都支持移动支付,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都。
今天的杭州,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数字杭州”。2018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356亿元,占GDP比重2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0%。
作为《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倡导地,杭州与数字经济结缘很深,杭州有着数字技术变革与数字产业变革高度契合的最优环境,从最开始提出的打造天堂硅谷,到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再到2018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将发展数字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深耕数字经济,以数字创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除了让杭州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高效,它还推动了政府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转型的政府,正加快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杭州市领导指出,要让“一次都不跑”成为常态,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此外,杭州还率先把城市大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用“绣花”功夫精细治理城市。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催生的“城市大脑”,使杭州的“拥堵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一降再降,2018年度下降到全国第3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