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资本市场“松绑”

2019-10-26 07:56:00

 

来源:互联网

资本市场“松绑”

本报记者/李慧敏/北京报道

2019年下半年,证监会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落实,市场工具密集释放,市场捕捉到的关键词多与政策性“松绑”相关。

10月1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重组新规正式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组新规自6月份征求意见以来,市场并没有出现此前每当政策放宽则“垃圾股”鸡犬升天的现象。相反,面值退市业已成常态。10月18日,*ST大控(600747.SH)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被强制退市。至此,沪深两市今年已有16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实现退市。

同时,A股低价股票呈大幅增加之势。2016年底,2元以下股票仅有1只,到2019年10月23日已经达到了65只。诸多迹象表明,市场化的约束机制逐渐形成,有效性在提升,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改革工具接续落地 “炒壳”现象未见

2019 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4个月之后,A股并购重组新规落地,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了答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被取消;进一步缩短“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期间至36个月;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等。

此前两个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自2004年“境外分拆上市”开放15年之后,“境内分拆上市”终于迎来曙光。

一反常态,在诸多放松性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垃圾股”“壳资源”并没有出现“鸡犬升天”的景象。

按照以往规律,涉及并购重组的制度改革,多会率先引发对“垃圾股”的“爆炒”,不仅影响改革成效,甚至导致监管部门在酝酿制度改革时会投鼠忌器。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蔡建春在重组新规发布会上强调,“炒壳”是个市场现象,跟借壳本身不是因果关系,任何金融工具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好工具运用不好,也可能会出现很大问题。不能因为工具实施后果存在不确定性,就不向市场释放相关工具。

“就像开车上路一样,不能因为出现了交通事故就不让开车了。以前出现的市场乱象,更多的属于监管问题。”蔡建春如是形容。

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谢超认为,2019年以来,一系列监管限制边际放松的信号,但政策放松的目的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提振投资者信心,而非鼓励炒作“垃圾股”。

“从重组办法征求意见以来的市场走势看,并没有出现此前那种‘垃圾股’爆炒现象,反而面值退市已成常态,而且目前2元以内的股票越来越多。”蔡建春表示。

壳资源价值下降 “炒壳”失去温床

关于此轮“壳资源”未呈爆炒现象的原因,专业人士表示,随着IPO常态化以及注册制改革,壳资源价值下降,“炒壳”已经失去温床。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推动优胜劣汰、维护投资者权益,科创板和注册制的快速落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炒壳’动机。”谢超表示。

“IPO常态化导致壳资源的价值下降。公司通过IPO直接上市的难度和成本已经大幅降低,而且科创板还试点实行注册制,创业板也预期推出注册制,IPO成为优质公司的首选。”中金公司并购组执行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洁表示,自2019年3月科创板接受材料以来,截至10月18日,共受理165家,其中71家已通过上交所审核,54家注册生效,34家挂牌交易。截至2019年10月18日,今年证监会发审委审核107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IPO申请,其中91家通过,审核通过率85%,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排队企业共计410余家,较2016年6月底历史最高的近900家排队数量已大幅减少,IPO堰塞湖现象已明显缓解。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投行总经理高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制度层面看,监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优化,包括严格停复牌制度、退市制度、从严监管“三高”并购、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并且,目前“炒壳”和“囤壳”的风险加大收益下降,今年已经有十多家上市公司退市。

“从市场上看,‘壳’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允许创业板借壳以及对借壳上市适度的松绑,‘壳’的供给增加了,而正在进行的注册制改革也降低了‘壳’的需求。”高琳认为。

退市制度逐渐完善 常态化机制形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