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重心转向“补短板” “铁公基”或重出江湖
供给侧改革重心转向“补短板” “铁公基”或重出江湖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对于去杠杆的阶段性效果,《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将进入稳杠杆阶段。三年时间,供给侧改革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转变,也为市场释放出更多的利好。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补短板”, 核心是补基础设施短板。对于市场来说,上半年我国投资增速仅为6%,创下近20年来的最低增速,其中基建投资大幅度滑坡是主要原因。尤为重要的一点是,PPP项目上半年可谓是元气大伤,导致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被严重伤害。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投资拉动不能走老路,选择效果最好的投资模式,相比而言PPP是最好的选择,社会资本的参与在提高项目效率的同时,也有效制约了政府上马不必要的项目。“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才能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权宜之计。”
去杠杆转向补短板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阶段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后,三年来一直被中央大力推进。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团队花长春认为,不同于以往几次政治局会议,此次会议突出强调“三去一降一补”的“补短板”,表明未来要切实提升自身实力,下半年的基建投入,不能一味进行重复建设。
据了解,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目标。
2016年12月9日,中央经济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五大任务的实质性进展,此后“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表态,要紧紧抓住处理“僵尸企业”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也是从去年开始,“去杠杆”被提上日程,经过一年打补丁政策,去杠杆转向稳杠杆。“目前剩下‘降成本’和‘补短板’两项,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降成本’从财政政策来看更多是减税、降费;从货币政策来看,核心是降低信贷融资成本,目前政策方面已经出台多项举措。”花长春说。
在此背景下,补短板被重点提及也实属意料之中。
根据会议要求,补短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行业短板”方面。其中以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传统基建项目的有效投资为主要发力点。
之所以选择基础设施作为补短板的突破口,很大程度上在于上半年并不理想的投资现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1~6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回落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的下滑,除了影响全面GDP目标,还对稳增长造成压力。多位市场人士预测,下半年“铁公基”重出江湖,将成为稳增长发展的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