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文件出台 PPP“关门”“开窗”双博弈
“史上最严”文件出台 PPP“关门”“开窗”双博弈
十九大之后,PPP领域成为出台政策文件最密集的一个行业,从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财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到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政策持续加码使得PPP项目的前期管理得到严格控制。
然而相比上述两部委的意见,财政部近日出台的通知则直接给PPP增量项目管理戴上了“紧箍”。
11月16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通知针对PPP近年发展过程中在项目类别、项目性质、项目内容、项目前期工作、项目结构设计、项目绩效考核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并表明了“不宜采用PPP模式的态度”,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文件。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入库项目已有14220个,投资额17.8万亿元。从项目库建立伊始就强调实行“能进能出”的调整机制,但一直未明确实际调整标准。
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与公共咨询事业部咨询总监吴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从“存量”和“新增”两个角度对 PPP项目库内或即将入库的项目提出规范性的要求。“重点对一些未达到标准,以及适用退出的项目作了明确要求”。
在此背景下,PPP项目的入库量将得到限制,追求有质量的项目成大势所趋。
项目入库“命门”
一直以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都被行业内认为是最权威的项目信息统计和收集平台,过去三年,PPP入库量呈现急速上涨趋势。
财政部PPP中心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入库项目已有14220个,其中2017年累计新入库项目3933个,伴随着入库项目的急速增加,退库数量也在上升,仅2017年就有973个退库。
值得注意的是,已入库项目也面临较大的被清退风险。
《通知》对已入库项目规范运作程序要求更高,例如,不但要求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对于评价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也进行了强调。
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与公共咨询事业部咨询总监周伟认为,《通知》的出台或对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更为严格的入库和清退标准下,对于社会资本投融资、建设、运营全周期PPP项目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将更加符合推行PPP的初衷。
在上述通知中,其明确指出除了再次提出对PPP项目的定性要求(如项目的公益性质等)和运作规范(如须进行两评论证、不得采用BT形式、政府不得兜底等)以外,对项目的按效计费则明确了必须建立绩效考核付费机制,且项目建设成本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应当不低于30%的要求。
多位受访的PPP相关咨询人士认为,对于新增项目要求中,最引起业内讨论的是“项目建设成本不参与绩效考核,或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不足30%,固化政府支出责任的”不适合入库,30%这一比例的提出或将带来多个方面影响。
周伟认为,《通知》强调建设质量与运营质量的相辅相成关系,倒逼社会资本重视建设质量,有效降低社会资本谋求施工利润而不重视建设质量的风险。
发改委谋动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