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大树”:小商品城给周边的压力和动力
义乌“大树”:小商品城给周边的压力和动力
“一块地,种了大树,就别再种庄稼了,你最好想想怎么乘凉。做同样的,你就会被它吸干,它就是抽水机。”在义乌国家商贸城不远处,一家主营服装的商城工作人员称,这家商城内不少店铺已经撤离,更有大量贴着“请假条”的尚未开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大树”之说在当地“场外”商家中颇有共鸣。戏谑之外,是人们对国际商贸城外围“生态链”式生存的深刻理解。
不过,随着义乌“场外”房租的变化,这种生态链式生存将迎来怎样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不确定性。
“场外”房租降了
“6000一年变成了5000一年,这还是第一次。”出租车司机张先生来义乌10年,2016年秋天,他第一次迎来房租下调。“这边都是单间,方便租给外来人,前些年都在涨。”
做外贸翻译、代理的一家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公司和员工租用、租住的地方,也都在2016年出现了罕见的租金下调,虽然幅度远低于出租车司机张先生。“毕竟我们所在的区域比较好,但能调整本身也说明问题。”
聚集了大量水钻饰品店的兴中村,也出现了房租下调,只是街面店的下调幅度低于高层,而总体的幅度也未及张先生所遇。记者走访发现,该区域退租、转让、转租情况并不多。多数店铺已经开门营业。
“一定要说区别的话,商贸城里面的主要是在做外贸,我们可能内贸多一些,他们租金比我们高得多。饰品这个行业还是整体不算太差,大家都能存活。”一家专营水钻的店主告诉记者,因为春节后许多工厂并未开工,所以依赖内贸更多的这些“场外”店铺生意较为清淡。
这些场外店主称,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的生意并没有变差。另一个“证据”则是国际商贸城“一区东”——2016年,拥有2500个商位的新“一区东”全部成为饰品区。“如果不好做,他们会新增这么多饰品区?”
“房租降了,我们的翻译、代理收入还好,并没有降。所以总体是好事。”前述翻译代理公司负责人称,但外商开始通过网络联络商家并下订单的趋势,也让他们的生意总体变得艰难起来。
记者走访的酒店、饭店、娱乐场所则对房租变化表述不一,但多数认为总体呈现下调趋势。但同时也认为入住率和利润也在同步下行。“我觉得老外来的还是那么多,但内贸的人来的少了,至少我们酒店是这样。”一家商务酒店经理称,他认为这或许源于内贸老客户相对固定,且与义乌有更为方便的联络方式,所以亲自前来的必要性下降。
在一家商城内,工作人员陪着记者查看了多家贴着请假条的商家后,尴尬地承认开业率并不高,确实存在不少关门退租情况。“他们在要求降租,但也有其他人找过来,不一定是做服装生意的。”
这名工作人员随后与一家商户共同给记者讲述了文首出现的“大树”论,认为如果商城情况进一步变糟,则可能会转型做服务型商业,从而成为“生态链”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