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煤往事:东北人口外流正在加速
龙煤往事:东北人口外流正在加速
2016年12月5日。夜色来临,常曾强穿上黑色羽绒服开始忙碌。他利索地从冰柜里拿出肉串,整齐码放在炭火铁箱上。一米长的铁皮箱最多能放上百串,羊肉、牛筋、鸡翅“滋滋”冒出热气和香味儿,这时他依客人口味均匀地撒上孜然或辣椒粉。
今年是常曾强来北京的第三年,靠着夫妻两人经营一家烧烤店,他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买了房。在该市桃山矿区做个体的6年里,他见证了这个龙煤集团旗下矿厂的一段挣扎与彷徨。
常曾强位于北京朝阳区石门村路的烧烤店仅10多平米,叫“东北老地方烧烤”。店里顾客以东北人居多,他们来自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鹤岗,或者辽宁、吉林等地。这些走出家门的东北人在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家园附近居住或工作,和常曾强一样寻找着梦想。
常曾强的老家七台河市是一座因煤而生、以煤为主的工业城市,1958年开发建设,1983年晋升为省辖市。七台河市同时是东北最大的优质焦煤和焦炭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它还是组成东北最大的煤炭集团龙煤集团四个矿业集团之一七台河煤炭集团的所在地。
七台河市和其他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曾经经历了因工业投资和发展而带来的繁荣,也曾饱尝过上世纪90年末国企改制的阵痛。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七台河市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城市一样,再次来到一个迷惘的转弯处。那些和常曾强一样原本生存在当地传统工业体系上的东北人,开始纷纷选择走出东北。
七台河市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92.77万人,全市迁入人口为3.78万人,迁出人口不足1.5万人,此时的迁入人数远高于迁出人数。5年后的2014年,七台河市总人口88.19万人,迁入8.1万人,迁出12.3万人,迁出人口是5年前的8倍,且同年迁出人数高于迁入人数4万余人。
整个东北来看,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十年间,东北地区从人口净流入36万,变成人口净流出180万。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在其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表示,以东北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已经临近人口规模快速减少的下行通道。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分析称,东北地区流出人口以农村户籍为主,超过六成的东北人外流原因是务工经商。
东北,这个在历史上因“闯关东”、“开发北大荒”、“会战大庆油田”而带来辉煌,引发中国人口大幅入迁的独特地标,正在随着其工业萎缩、经济减速,悄然发生一场不易察觉的大规模人口外流。在北京、天津、山东、甚至最远端的海南等地,大量的东北人悄无声息地落地。
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由于经济转型而带给东北乃至中国的深刻改变。
彷徨
常曾强说自己是“纯东北人”,因为他的老家佳木斯市抚远县处于中国最东北,站在高处能看到河对岸俄罗斯人疾驰的汽车。2008年春节过后,28岁的他决定去七台河市闯一闯。在他看来,那时候七台河市的龙煤矿区正景气,矿工收入高,消费环境好。于是,他在离桃山矿区10分钟公交车程的地方开了一家烧烤店。
那是一个半地下的店面,70多平米,转让费3500元,房租每月600元,每半年一交。他和爱人每天中午起床后,去桃南菜市场进货。去的时候走路20多分钟,回来打三轮车,只要3元钱。买回的新鲜牛肉、生筋、羊肉、猪肉等,由两人切碎、腌制、串成串。下午4点开始营业,客人陆续上来。
常曾强的客人多数是矿区职工。每天晚上6点多,矿工们陆续下班,在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外出寻找饭馆。那时候,矿工们聊的是人际关系,单位八卦段子。常曾强精心招呼客人,由于是刚入行,第一年只赚一万多。到了2009年和2010年,烧烤技术进步的他两年赚到20多万。这也是七台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年,他居住的桃山区某小区从每平方2000多元,涨到了4000元左右。
变化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开始,常曾强发现店里的客人减少,来的客人消费也少了。客人几年前的人均消费30多元,有时两位顾客能消费近百元。1元的肉串,每种烤串客人会点10串,叫10瓶或8瓶啤酒;这时候矿上效益不好,客人每种烤串只点3~5串,要3瓶单价4元的雪花或哈啤。这些矿工客人的聊天内容也变成了“不开工资怎么办”、“一块去找领导”、“找领导也没有办法”。
与此对应的是,2009年,七台河市煤、焦、电、化实现增加值108.9亿元;而2014年,全市的支柱行业持续下降,占规模以上工业化比重91%的煤、焦、电三大行业实现增加值仅54.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