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李克强3小时内强调税负只减不增不下十遍 背后有何深意?

2016-04-05 15:14:00

 

来源:互联网

李克强3小时内强调税负只减不增不下十遍 背后有何深意?

4月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全面实施营改增到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考察过程及召开座谈会的三个多小时内,李克强讲到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话总共不下10遍。从企业减负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只减不增”的意义深入人心,“只减不增”的路径清晰可行。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在国家税务总局,李克强详细了解营改增准备进展、配套办法制定、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运转等情况,并通过视频与基层税务干部交流。

他说,此次营改增全面实施,实行行业范围和抵扣范围“双扩”,涉及新增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4个行业约1000多万户纳税人。衡量这次改革成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把结构性减税措施落到实处,让广大企业受惠,要精心组织实施,把改革“红包”实实在在发到企业手中,以政府收入做“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做“加法”、市场活力做“乘法”。

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李克强仔细询问这次扩围行业改革前后税负变化、企业还有哪些疑虑等。他叮嘱说,营改增是今年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效、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这步棋下好了,实体经济就会更好“活”起来。

这次新增试点行业的营业税约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80%,全面实施营改增涉及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等各方面利益调整,这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而且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认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统筹做好改革方案设计,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确保改革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社会的承诺,只能落实,不能走样。

座谈会上,李克强强调,现在距全面实施营改增仅有一个月时间,财税系统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引导纳税人吃透吃准用好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跟踪分析试点运行情况,对遇到的典型问题做深入剖析,及时提出应对之策,为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可实施过渡性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引导,防止出现搞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情况,依法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行为。

李克强坦言,全面实施营改增是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具有一举多得的政策效应。

一是可以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大发力,今年扩大财政赤字主要就体现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给企业减税上,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而且这次把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也会带动企业扩大有效投资。通过“放水养鱼”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是能够发挥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作用。营改增的政策取向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三是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统一税制,实现增值税全覆盖,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了重复征税,对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有长远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税务总局信息系统监控室,总理借助远程电视系统对珠海税务工作人员说:“广东小微企业很多,我们这次营改增首先就是让小微企业得到红利,我们减税,让他们减负,为了让他们将来更好地发展。你们要确保所有行业只减不增,要让税户满意,让税户减负,实际上是助力整个经济发展。”

考察中,如何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防止虚假发票的问题也是李克强关心的重点。

李克强表示,要保证营改增顺利推进,一方面不让企业增税而且要减负、减税;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通过虚假发票搅乱我们的征收秩序,反而使公平竞争的企业得不到好处。离开国税总局前,李克强再次叮嘱现场的工作人员:“我再强调一下,时间要服从质量,这个质量就是要把营改增改革的红利给企业。所有的行业只减不增,这不是一句空话——通过你们变成实实在在的红包!”

另据了解,“营改增”是今年我国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告:从5月1号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话音未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的承诺,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全面实施营改增涉及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等各方面利益调整,这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而且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认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统筹做好改革方案设计。

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召开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这标志着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征增值税。预计今年营改增将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有评论认为,这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深入的一次财税改革。

(中经新媒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