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退补门”风波探因
家电“退补门”风波探因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近日,彩电巨头卷入“退补门”风波持续发酵并引发媒体关注。初步测算,国内多家企业被要求退还的补贴总额接近9亿元。截至目前,海信、创维、长虹、康佳和TCL这五大国产传统彩电巨头中,仅海信电器未披露相关信息,其余4家都卷入此次“退补”风波。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退补或与“骗补”有关,在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监督办法,另一方面补贴过程应该更加规范化。
据京华时报报道,2012年5月,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平板电视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对在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高能效平板电视实施财政补贴。消费者购买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五大类节能家电产品,就能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购买节能家电最高可享补贴600元。
公开资料显示,当时中央财政共拨付补贴资金122亿元,推广五类节能家电6500多万台,拉动消费需求超过2500亿元。其中,平板电视补贴进入门槛最低,因此补贴规模最大,但由此产生的后遗症诸如“骗补”“透支消费需求”等行为却屡见不鲜。2013年,国家审计署就曾对格力、长虹、美的等8家家电企业违规利用节能惠民政策骗取国家超过9000万财政资金的事情进行了处罚。
事实上,除了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家电下乡补贴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一样有很多骗补问题。当年甚至出现过家电企业因此遭遇罚单的事件,也有小型渠道代理商被起诉,甚至以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补贴政策推出之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曾表示,从补贴实施的情况来看,较好地实现了政策预期目标,拉动消费效果明显。但采用财政补贴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漏洞,无论是补贴给消费者还是补贴给企业,很难完全避免“骗补”行为的发生。比如家电下乡,不是农民的消费者冒用农民的身份信息来获取补贴;以旧换新让不少以收购旧家电为业的人沾了光;节能家电补贴方面,也有生产企业虚报销量多领补贴的情况。
对家电“退补门”风波,家电专家刘步尘表示,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在实施时,确实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有的厂家甚至存在虚报和骗补的行为。这不仅没有起到扶持产业的效果,还带来了骗补和腐败等诸多问题。回顾当年的节能补贴政策,很多消费者其实并未在补贴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有些企业往往对节能中标产品先提价再给予补贴,而提价幅度远大于补贴幅度。补贴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包括主流品牌和二、三线品牌,绝大多数企业都难逃问题,即使如今清算退回相当数量的补贴资金,企业依然从国家补贴中获益匪浅。
有业内人士认为,为防止骗补,就需要在销售环节加强监管。比如,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需要登记身份信息,填写相关表格,购买产品后还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核查等。
在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看来,企业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统计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是难免的。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有时候经销商提供的数据就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政府在核算时,也可能因为身份证号码不全、销售产品没有开发票等原因不予通过,但企业已经把资金补贴给了消费者。“因为统计工程庞大,涉及的环节又多,出现问题、偏差都很正常。”
有业内专家认为,政府拿财政资金去推动整个行业保持一种非正常速度的发展,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当有了政府这个政策之后,企业和经销商一旦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空子可钻,都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