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以退为进”谋局抽水蓄能电站?
三峡“以退为进”谋局抽水蓄能电站?
经历了长时间的巨大分歧之后,三峡集团与国家电网在抽水蓄能电站(下称“抽能电站”)领域终于有了实质合作。
7月20日,三峡集团与国家电网正式签署《关于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协议》,共同开发运营抽能电站储备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将目前拥有及今后获取的抽能电站储备项目,统一纳入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和运营。
事实上,由于国家电网此前牢牢把握建设主动权,在国内抽能电站建设运营方面具有绝对话语权,两家公司分歧甚至对立远超过合作。如受制于国网并网权,三峡旗下的浙江天荒坪及内蒙古呼和浩特抽能电站曾先后陷入困境。
尽管三峡在水电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但与国网相比,在抽能电站领域并不占优势。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入股国网新源公司的方式寻求合作,或是三峡期望借机打开抽能电站建设困局的无奈之举。
强强联手?
根据上述协议,三峡将现金出资58亿元,战略投资新源公司30%股权,并在新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派员参与管理经营。
不仅如此,“双方将目前拥有及今后获取的抽能电站储备项目,统一纳入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和运营。”
这意味着,在经历分歧和长时间谈判之后,两家国内能源巨头在抽能电站工程建设业务和跨区域送电、电能消纳等方面展开合作。
三峡表示,与国网深化合作,不断增强在水电领域的战略性布局,实现抽能资源在全国重要负荷中心的战略布局,既符合集团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巩固在水电行业的领先地位,又有助于在未来电力市场改革中占领先机,在行业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
而国网认为,双方合作“有利于拓宽资本渠道,增强资本实力,推动抽能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双方都称,合作既可以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也可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但双方各有“算盘”。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抽能电站发展空间很大,三峡看中的是未来空间和抽能电站并网的敲门砖,目前电网明显不能容忍其他投资主体建设抽能电站,因为电网掌握调度,但市场化后调度独立规范运行,情况会大变,所以以自主投资、收购等方式把所有抽能电站握在手中,以不变应市场万变是电网所谋。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仅建成抽能电站23家,其中电网企业控股21家,其他投资主体难以进入,并引发了业内“投资主体单一,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的担忧。
分歧与利益
国网在抽能电站行业具有绝对话语权。据了解,国网新源公司作为国网全资子公司,为国网经营区域内抽能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唯一平台,是我国抽蓄行业的核心龙头企业。目前,全国已建成的抽能电站装机容量为2151万千瓦,其中国网达1646万千瓦,占全国此类装机容量的77%。
据记者了解,目前三峡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两大抽能电站分别是浙江天荒坪第二抽能电站(长龙山项目)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抽能电站,也是目前全国已建成23家抽能电站中,非电网企业投资控股的两家电站。
不过,由于国网紧握并网权,三峡运营的上述两大抽能电站进展并不顺利。以浙江长龙山(天荒坪二期)抽能电站项目建设为例,与国网难以就项目建设达成协议,也直接拖慢了长龙山项目的建设步伐,并搁置长达5年之久。
随后,浙江省方面希望三峡与国网合作,共同推动长龙山抽能电站开发,但未能如愿。浙江省发改委电力新能源处一位官员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说,“由于三峡和国网在合作方面分岐较大,因此项目进度缓慢。”
三峡主导的呼和浩特抽能电站也遭遇了类似难题。资料显示,该项目于2006年8月26日获得核准,但目前仅有2台机组并网试运,建成时间落后4年,项目建设成本由49.34亿元增加至56.43亿元。
另一方面,在政策力推之下,抽能电站的建设正在进入井喷时期。发改委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抽能电站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抽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左右。
“眼下抽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不足2%,发展潜力巨大。”前瞻研究院的黄诚表示,预计在2016年前后我国将会迎来抽能电站建设项目批复的高峰期,届时,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也将迎来高峰期。由此,他认为三峡此番牵手国网,意味着二者之间的分歧正在快速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