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洗牌的幕后
国产手机洗牌的幕后
【中国经营网注】四核以上处理器、5英寸以上高清屏幕、800万以上像素主摄像头、支持4G网络等配置的智能手机,已经被TCL通讯、奇酷大神、联想、小米等企业打至399-499元,甚至低于BOM成本价格。相比之下,在品牌、供应链、资金、渠道、研发技术等缺乏优势的中小品牌将迎来最后的“清场”检验。如何“抱团”取暖,加速与阿里、腾讯等巨头企业合作“搭船”,将成为能生存下来的中小品牌手机的重要出路。
据虎嗅网报道,面对市场大洗牌,国产手机厂商们正在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价格“血战”。
继TCL通讯推出 599元“乐玩”手机(中国电信“欢 go”合约机399 元)之后,联想宣布其乐檬 K3手机售价499 元,小米宣布其红米 2A降价100 元,售价 499元;紧接着奇酷宣布大神 F1 Plus版降价100 ,售价399元。一位资深手机业内人士慨叹:“行业廝殺太血腥,做机需格外谨慎”。
国内千元机市场爆发始于2011年,三大运营商联合众多国产手机企业推出千元手机,再加上高额补贴,最终引爆了国内智能手机和 3G市场。第二波千元机之争是在中国移动发放 4G牌照之后,于2014年第二季度开打的 4G千元手机之战,此举造成了三星等手机企业 3G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但随着运营商补贴突然掉头下行,提前开打 4G千元手机的企业同样遭遇了 4G产品库存问题。而2015年二季度的此轮千元机之争最鲜明的特点是,将过去 800-1000元价格段竞争快速下拉至 500元以内,接近或者低于 BOM成本价格,甚至可以称之为 “新百元机”竞争时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本土手机企业启动了新一轮价格“血拼”?不同厂商背后的目的有何不同?
首先,国内手机市场正进入换机市场的“饱和”阶段。 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较上年同比下滑 4.3%,这在六年来尚属首次。在四年爆发式增长过后,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超过 90%,甚至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市场。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手机用户已完成了智能手机的第一次购买,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真正进入一个“换代”时期。而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而言,争夺新的用户就意味着要挖其他厂商用户的“墙角”,因此在品牌强度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主打“性价比”进行价格战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高端市场增款不增收。根据IDC 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 4000元以上高端价位产品依然优势非常明显。 iPhone6/6 Plus上市虽然至今已有8个月,但苹果仍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首位,而随着 Galaxy S6/S6 Edge销售明显超出上一代Galaxy S5,三星开始出现回暖现象。国内手机厂商除了华为、 vivo、OPPO 等少数旗舰机型站稳了 3000-3500元价位,其他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在 2000元以上价位产品出货量惨淡,这也让压力山大的国产厂商们纷纷掉头重新争夺千元以内的主要市场。
第三、生态之争。智能手机从拼硬件价格,到通过预装增加收入,已经发展到目前的生态之争。生态平台需要整合资本、供应链、制造商、硬件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众多布局,而用户量目前已成为各家企业打造智能生态与吸引合作伙伴的关键。
第四、海外市场。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统计,去年在由亚太(包括中国)、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北美市场组成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三星在上述5个市场中的3个市场占据首位(以销量计算),分别为欧洲(市场份额为35%)、拉丁美洲(30%)和中东/非洲(46%),另外两个市场的头席被苹果占据,分别为亚太市场(16%)、北美市场(37%)。
相比之下,中国手机企业在除中国市场外依旧份额有限,且平均售价较低。如在中东/非洲市场为华为(市场份额为7%,仅为排名第一的三星的1/6);北美市场为中兴(市场份额为5%,仅为排名第一的苹果的1/7)。随着国内市场增长走向天花板,逼迫国产手机企业加速走向海外市场,中国手机企业“扎堆”的结果就是价格战正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复制,而将经过国内市场性价比竞争检验的产品推向海外,无疑是各家手机企业在分摊研发和供应链成本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