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超数千亿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落地”在即
签约超数千亿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落地”在即
已于4月30日通过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全文有望于近期公布。据消息人士透露,纲要包含了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三地定位布局等十个章节,具体内容方面可能出现一个中心、一个副中心和若干个微中心的新表述。
6月3日,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晓玲表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14个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将于今年完成,开发边界将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定,不得超越界限盲目扩张。对此,受访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到京津冀区域,这将进一步倒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外移。
在非首都功能外移中,产业转移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据报道,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目前已经定型,或于近期发布。借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突破口之一的产业转移正在提速。
八类产业为重点京津冀产业转移明朗化
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表示,北京已经意识到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伴随着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移提上日程。据悉,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中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至此,京津冀产业转移将进入明朗化阶段。
为什么重点转移这八大类产业呢?
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原所长、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咨询专家牛凤瑞告诉记者,这八大类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而且执行弹性比较大,各方都容易接受。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峰认为,一方面是立足于源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与三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相结合。“产业转移和三地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有关,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要考虑哪些产业在北京但不符合北京作为首都的定位,比如说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就属此类。”
实际上只要不依赖于北京特殊的区位发展的产业都可以转移出去,牛凤瑞表示,不一定必须按照行业来分类和定性,产业指导目录只是政策上的指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根据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判断。
牛凤瑞说道:“比如商贸物流的转移,不是北京居民日常生活必须的商贸物流可以转移出去,如果是日常必须的则可以保留,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产业转移也并不是说同一类产业只能在一个地方存在,三地可能都保留,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和环节存在,比如北京保留研发设计环节,天津、河北发展生产制造和销售环节等。”
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冀投资意向签约额已超数千亿元。诸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在天津、河北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河北省此前出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梳理出64项重点工作,确定40个承接合作平台。2014年,河北省从京津两市引进资金3757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51%。天津则在产业对接上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
加快建设“反磁力中心”
受访专家指出,对于企业来讲,生产力要素的快速流动是产业布局京津冀地区的前提条件之一。
“企业需要生产力要素快速、低成本的自由转移,也就是说,生产力要素的组合和转移问题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京东集团副总裁黄东升认为,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直接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区域发展公平。应进一步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性壁垒,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生产力新布局。
有业内人士坦言,事实上京津冀产业合作早已起步多年,问题较多的根源就在于市场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政府的调控手段也没有做到精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