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迫在眉睫的改革

2015-02-28 08:28:00

 

来源:互联网

迫在眉睫的改革

2014年,中国GDP增长速度7.4%,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由于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将从此稳定。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如果能够维持在7%~7.5%之间,那么中国经济将会继续稳定。

7.4%后是什么?

海外中国经济研究专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Lardy)认为,由于延续服务业比整体经济增长更快的经济增长模式,2014年中国新增就业数量创纪录。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他认为,从政治上考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政治领导人的根基就不会真正动摇。中国的增长有强劲的消费增长和可支配收入支撑。这种联系也会支撑就业增长和工资的持续增长。7.4%的增长率虽比目标稍低,且是近些年来最低,但从全球来看,7.4%已经高得令人瞩目。

拉迪认为,中国正在从工业导向、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需求。这一“再平衡”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他指出,近年来政策的某些结果已开始显现。

在为数不少的中国增长模式否定者那里,7.4%的增速只是下滑的第一步,以后会下滑更多。拉迪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在7%和7.5%之间,而不会滑到6%或者5%,更不会到4%。他认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投资减速,但减速是必要的。中国房地产投资过度,数年前房地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0%,但上一年,仅增长10%,导致钢铁需求、建筑材料等等需求的下降。这种影响非常广泛,却是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要调整。靠房地产驱动的增长不可持续,美国和其他国家已有前车之鉴。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政府强调主动放慢经济增速,宁愿牺牲速度,也要让经济增长有质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6.8%。该组织支持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某些不平衡的决策,以及通过消费重新启动经济,从而偏离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的影响。但是,中国增速放慢,对贸易伙伴有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亚洲其他经济体而言,影响更严重。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直言中国经济吓坏了他,虽然他对中国的未来还是有信心的。在他看来,中国人口红利耗尽,多年来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现在,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投资下滑之后,国内消费能否迅速补上,将是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公司(BNYMellonInvestmentManagement)驻香港的策略师郭世明(SimonCox)并没有被中国经济吓坏。他在《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上发文,表达了与克鲁格曼相反的看法。在他看来,克鲁格曼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部分,一是人口限制导致投资率急速下降,二是其他种类的支出不会填补投资需求下滑留下的窟窿。

郭世明认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虽然在下降,但城市就业并没有下降,相反,中国城市去年新增13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农民”没有耗尽,仍有45%的人口、大约61900万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中国已经耗尽“剩余”劳动力,但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中国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工人,而不是农民;中国增长取决于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而不是资本广化(capital-widening);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低,仍有很大投资空间。

中国经济风险会恶化吗?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McKennaCollege)政府学教授裴敏欣认为,中国经济调整会是非常痛苦的,且甚至可能带来短期衰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