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中国经济因何不会出现硬着陆?

2014-10-14 14:00:00

 

来源:互联网

中国经济因何不会出现硬着陆?

【中国经营网注】从本届政府目前的表态来看,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的政府职能转变将会以更大的力度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并被认为是寻找中国经济动力的“钥匙”。“只有通过简政放权,逐步规范政府的权力,才能够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表示。

尽管不是新手段,基建投资将仍是未来一两年的稳增长主角。中金证券研究人士表示,基建投资不同于扩大产能的有效投资,它不仅对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隐忧。

一名中部省份发改委人士也称,投资基建是地方乐于推行也擅长的稳增长手段,这样的投资不仅让地方硬件上“好看”,技术和操作风险也较低。实际上,棚改、铁路、地下管道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将是重点。其中,在几轮“稳增长”加码的部署中,棚改都是主角,未来也不会改变。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步入第四季度,各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再次升温。本周起,多项经济数据将密集发布,多机构此前预测经济放缓。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束的访德之旅中强调,中国经济运行合理,不会出现“硬着陆”。

对宏观数据的悲观预期和中国高层的坚定更引发市场对中国政府未来政策走向的关注。一名接近高层的研究人员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压力是有的,但远没有到悲观的程度。“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些极端刺激经济的手段,以中国政府的储备和市场的潜力,立竿见影的刺激政策是有的,但从目前来看,仍是在做‘挖井工作’,利好长远。”

李克强在近日主持会议时也强调,“我们政策的工具箱储备还很充足,远没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程度。”

所谓“政策储备”有哪些?本报记者梳理近期重要会议和采访多名不同界别人士发现,未来一段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将仍是重点,政府将借助进一步简政放权等手段释放市场活力,同时改善传统市场弊病。

另一方面,基建投资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棚改、铁路、市政设施建设将领衔从地方到中央的重要投资部署,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金融手段调控将加强,特别是货币政策“戏份”将进一步加大。

增速放缓“新常态”

经过了前几月的下跌,多家机构和多位经济学家对中国三季度经济作出了下滑的判断。例如高盛预计中国三季度GDP增速将从二季度的7.5%降至约7.1%。隐含的环比增幅为7.8%,略高于二季度。

与此同时,对今年全年经济下滑和明年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判断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12日预测,2014年中国国内GDP同比增长7.4%,2015年增长7.3%。而在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预测结果为:今年增长7.3%,明年为7%。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短期来看,今年GDP增长底线是7.3%,明年的底线是7%,如果政府不考虑为刺激加力,增长可能跌破7%。他预测2015年的GDP增长可能只有7%,部分季度可能跌破7%。

开篇所述研究人员对本报表示,学界和市场的这一预测是符合大趋势的。一方面,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并非只在中国显现,多个新兴市场呈现这一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储备都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应该再以过去十年的眼光来看待。

而另一个信号是,高层对中国经济放缓“新常态”的容忍也正在增强,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保取得积极成果,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政府职能改革将继续深化

从本届政府目前的表态来看,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的政府职能转变将会以更大的力度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并被认为是寻找中国经济动力的“钥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